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
作者: 方岳 〔宋代〕
半坞幽深近物情,一筇老健惬山行。
月於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
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
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的幽静和自然的美。诗人身处深山,心境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感受到大自然的情趣。清澈的月光映在水面上,显得更加迷人,微风拂过松树,带来一阵清新。山中的鹤鸟安静地栖息,不因磨药的声音而惊扰;而鸟鸣声则如同读书时的低语。虽然山翁的双手已无多大用处,但他依然用犁锄维持着宁静的生活,享受着太平的岁月。
注释:
- 坞:指山谷、山洞,形容幽静的地方。
- 筇:竹制的拐杖,古时山行者常用。
- 舂:磨、捣,指用工具将药材等磨成粉。
- 太平:安宁和谐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岳,宋代诗人,生于北宋,后期活跃于南宋。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贴近实际为特点,常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方岳隐居于山中的生活期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山中生活使他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也让他更加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诗歌鉴赏:
《山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描绘了山坞的幽深与宁静,表现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亲近和喜爱,仿佛一切都与他的情感息息相关。接着,月光映照在水面上,使得景色更加迷人,微风拂过松树,带来一丝清凉,进一步渲染了山中清新的氛围。
诗中提到的鹤与鸟,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宁静,鹤的沉睡象征着一种安详,鸟鸣则似乎在陪伴着诗人读书,形成了一幅和谐的山中图景。最后,诗人以“山翁两手浑无用”结束,表达了对人力的感慨和对自然生活的认可,强调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安宁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山中的美景,也蕴含着对平淡生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半坞幽深近物情”:描绘了半山坞的幽静深邃,表达了与自然亲近的情感。
- “一筇老健惬山行”:用拐杖行走在山中,表现出诗人的健康与快乐。
- “月於水底见逾好”:月光倒映在水中,显得更加美丽。
- “风打松边过便清”:微风拂过松树,带来清新的感觉。
- “鹤睡不惊舂药臼”:鹤安静地睡觉,不因磨药声而惊扰。
- “鸟啼时作读书声”:鸟叫声如同读书时的低语。
- “山翁两手浑无用”:老人的双手已无大用。
- “只把犁锄做太平”:他只用犁锄来维持生活的安宁。
-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鸟啼时作读书声”,将鸟鸣比作人读书的声音,增强了自然的灵动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宁静生活的美好,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月:象征美好和宁静,代表自然之美。
- 水:象征平静与深邃,反映出自然的广阔。
- 鹤:象征高洁与超脱,令生活显得从容。
- 鸟:代表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筇”指的是什么?
- A. 钢铁制的拐杖
- B. 竹制的拐杖
- C. 木制的拐杖
-
“月於水底见逾好”中的“见”可以理解为?
- A. 看到
- B. 显得
- C. 出现
-
诗中“山翁两手浑无用”反映了什么主题?
- A. 劳作的辛苦
- B. 自然生活的安宁
- C. 年龄的增长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中与李端午笠歌》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方岳与王维的《山中》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作品更偏向于抒发孤独之感,而方岳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