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
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
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山行的情景,伴随着晨曦的微光,路上几乎见不到行人。野鸟时而鸣叫又时而停歇,林中的花朵也静静地落下,不再飞舞。云雾迷漫了栖息鹤的寺庙,水流变得缓慢,适合钓鱼的岩石也显得干涩。回头望去,天色将暗,正巧遇到一位和尚,聊着天却还未归去。
注释:
- 分曙色:晨光初露,曙光乍现。
- 一路见人稀:沿途行人稀少,显得清静。
- 野鸟啼还歇:野鸟在鸣叫后又停息。
- 林花堕不飞:林中的花瓣落下,不再飞舞。
- 云迷栖鹤寺:云雾缭绕,笼罩着栖息白鹤的寺庙。
- 水涩钓鱼矶:水流干涩,适合钓鱼的岩石显得无趣。
- 回首天将暝:回头看时天色已渐暗。
- 逢僧话未归:遇到和尚聊天,但和尚还未回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戴叔伦(约802-860),字景山,唐代诗人,官至给事中。其诗以清新自然、情景交融著称,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戴叔伦游山时,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人们对山水的崇尚及回归自然的情感。
诗歌鉴赏:
《山行》以清晨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诗中通过简练的笔法,展现了诗人所看到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的孤独感和内心的宁静。开头的“山行分曙色”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静谧的早晨,接着用“见人稀”来突出这份宁静。野鸟的啼叫与林花的落下,构成了一种生动的自然音景,传达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诗中“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描绘了云雾弥漫的寺庙与干涩的水流,展现出一种朦胧而恬淡的意境,仿佛把人带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最后两句“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更是将诗人的心境提升到一种哲理的高度,既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有对人生归宿的思考。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描绘,结合内心的感悟,传达了一种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唐代诗人追求自然、寻求内心宁静的精神。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行分曙色:描绘出清晨山行的景象。
- 一路见人稀:突显了山中人迹罕至的宁静。
- 野鸟啼还歇:生动描绘鸟儿的鸣叫,表现自然的生机。
- 林花堕不飞:花瓣凋落,传递出一种静谧与无奈。
- 云迷栖鹤寺:云雾缭绕,暗示了隐秘与神秘。
- 水涩钓鱼矶:水流干涸,渔具失去用途,暗示失落。
- 回首天将暝:天色渐暗,流露出时间的无情。
- 逢僧话未归:与和尚的对话,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例如“云迷栖鹤寺”中“云迷”形象地描绘了云雾的状态。
-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题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同时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 山行:象征探寻与归宿。
- 曙色:代表希望与新的开始。
- 野鸟:象征自由与生机。
- 林花:象征生命的流逝与短暂。
- 云迷:象征迷惑与神秘。
- 水涩:象征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僧人:象征智慧与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一路见人稀”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热闹
- B. 寂静
- C. 混乱
- D. 狂欢
-
“野鸟啼还歇”中的“啼”指的是什么?
- A. 叫
- B. 飞
- C. 落
- D. 游
-
诗中提到的“逢僧话未归”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轻松
- B. 忧伤
- C. 思考
- D. 忘却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戴叔伦的《山行》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之美,但《山行》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鹿柴》则通过描绘环境传达出一种闲适的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