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卷箨正离披,新枝复蒙密。
翛翛月下闻,褭褭林际出。
岂独对芳菲,终年色如一。
白话文翻译:
竹子在风中轻轻摇曳,新长出的枝叶又重新密集。
在月光下轻轻听到竹叶的声音,竹子在林间轻轻地摇曳。
岂止是对春天的花草,竹子一年四季的颜色始终如一。
注释:
- 卷箨:竹子的叶子,形状像卷起来的筒。
- 离披:形容竹叶在风中摇曳、散开。
- 翛翛:轻盈的样子,形容竹子在月下轻轻摇动的状态。
- 褭褭:形容竹子在林中轻柔的样子。
- 芳菲:春天的花草,形容美好的景色。
- 色如一:四季的颜色始终如同,表示竹子不随季节变换而改变颜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公元735年-约公元795年),字宗道,号临川,唐代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和竹子等自然景色,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竹》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身处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环境中,以竹子作为题材,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生命顽强、不屈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竹》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竹子的独特美感和生命力。开篇以“卷箨正离披,新枝复蒙密”引入,描绘了春天时竹子的生长状态,给人以清新、蓬勃的感觉。诗人巧妙地通过“离披”和“蒙密”的对比,表现了竹子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变化,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接下来的“翛翛月下闻,褭褭林际出”则转向夜晚的宁静,月光洒下,竹影摇曳,诗人用“翛翛”和“褭褭”这两个生动的形容词,描绘了竹子在夜色中轻盈的姿态,仿佛在与月光对话,展现了竹子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最后一句“岂独对芳菲,终年色如一”则深化了主题,诗人不仅仅是在赞美春天的美丽,更是在强调竹子的四季常青,象征着坚韧与持久。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仅反映了竹子的性格,也映射出诗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传递了自然的美和生命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领悟与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卷箨正离披,新枝复蒙密:竹子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新的枝叶又重新长出,显示竹子生机盎然。
- 翛翛月下闻,褭褭林际出:在皎洁的月光下,竹子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似乎在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 岂独对芳菲,终年色如一:不仅仅是春天的花草,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着常青的颜色,强调了竹子的恒久与坚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的形态比作轻盈的状态,增强了视觉美感。
- 拟人:竹子似乎在与月光对话,展现出一种灵动的气息。
- 对仗:前两句有明显的对仗工整,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竹子在四季中不变的特质,象征着坚韧、持久的生命力,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坚韧与不屈,不随季节变换。
- 月光:代表宁静与清幽,映衬竹子的美丽。
- 芳菲: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竹子的常青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卷箨”指的是什么? A. 竹子的根
B. 竹子的叶子
C. 竹子的枝干
D. 竹子的花 -
填空题:诗中提到“岂独对____”,表示竹子不仅在春天美丽。
-
判断题:整首诗表达了竹子在四季中颜色的变化。(对/错)
答案:
- B
- 芳菲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里馆》 by 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竹里馆》中的竹子同样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清高,二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戴叔伦的《竹》更强调了竹子的恒久与坚韧,而王维则通过竹子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与情感深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