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夜》

时间: 2025-01-01 12:53:41

银烛烧残听漏声,春寒诗思觉凄清。

一庭夜色无人管,分付梨花伴月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寒夜
银烛烧残听漏声,
春寒诗思觉凄清。
一庭夜色无人管,
分付梨花伴月明。

白话文翻译:

春寒的夜晚,燃烧的蜡烛快要烧尽,耳边传来滴滴答答的漏水声。春天的寒气让我心中涌起诗意,却又感到一阵凄清孤独。庭院中的夜色无人关照,只能把我的思绪托付给那梨花和明月。

注释:

  • 银烛:指银色的蜡烛,象征着夜晚的光亮。
  • 烧残:蜡烛快要燃尽,暗示时间的流逝。
  • 漏声:漏水的声音,增添了夜晚的静谧与孤寂。
  • 凄清:形容寒冷而清冷,带有一丝悲凉的感觉。
  • 无人管:无人关照,强调了孤独的状态。
  • 分付:托付,意指将情感寄托于某物。
  • 梨花:象征着纯洁和美好,与月亮的光辉相映成趣。

典故解析:

  • 梨花:在中国文学中,梨花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美丽和淡雅,同时也暗示着伤感和孤独。
  • 月明:月亮在古诗中常被用作思念、孤独的象征,月光明亮而清冷,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字无能,号东山,宋代诗人,擅长诗词、词曲,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他的诗风细腻,情感真挚,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春寒夜》创作于春季的一个寒冷夜晚,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孤独与凄凉,思绪万千,因此写下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在春寒料峭时节,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诗歌鉴赏:

《春寒夜》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春寒夜晚的寂静与凄清,诗人通过细腻的感受,展现了春夜的独特氛围。开篇的“银烛烧残听漏声”,不仅描绘了蜡烛的微弱光亮,也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蜡烛即将熄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而“漏声”则增添了夜晚的静谧与无奈,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接下来的“春寒诗思觉凄清”,则将个人的情感与环境结合,春天本应是生机盎然的季节,但寒气却使得诗人的思绪变得清冷,反映了自然与内心的矛盾。最后两句“一庭夜色无人管,分付梨花伴月明”,描绘了一个无人关照的寂静庭院,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梨花与明月之间,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孤独的接受。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在寒冷的春夜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色,展现了孤独与美好共存的复杂心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银烛烧残听漏声:蜡烛快要烧尽,耳边传来漏水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孤寂。
  2. 春寒诗思觉凄清:春天的寒气让诗人的思绪变得凄清,表达了内心的孤独感。
  3. 一庭夜色无人管:庭院的夜色无人打理,强调了诗人的孤独状态。
  4. 分付梨花伴月明:将思绪寄托在梨花和明月上,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烛和漏声比作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象征。
  • 拟人:夜色被赋予“无人管”的特征,增强了孤独感。
  • 对仗:如“银烛”和“漏声”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春寒夜晚的孤独与思考,诗人在寂静的环境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美好,对美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接受,展现了复杂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烛:象征光明与温暖,却又即将熄灭。
  • 漏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奈。
  • 梨花:象征美好与清纯,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寄托。
  • 明月:象征孤独与思念,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银烛”象征什么? A. 温暖的光亮
    B. 寂寞的夜晚
    C. 生命的脆弱
    D. 以上皆是

  2. “春寒诗思觉凄清”中的“凄清”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内心的孤独
    C. 自然的美丽
    D. 夜晚的宁静

  3. 诗人将思绪寄托于哪些意象? A. 春风与细雨
    B. 梨花与明月
    C. 竹林与泉水
    D. 星星与云朵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更多地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黄庚的《春寒夜》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思索。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与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