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客长安赋)》
时间: 2025-01-17 09:25: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齐天乐(客长安赋)
作者: 王易简 〔宋代〕
宫烟晓散春如雾。参差护晴窗户。
柳色初分,汤香未冷,正是清明百五。
临流笑语。映十二阑干,翠嚬红妒。
短帽轻鞍,倦游曾偏断桥路。
东风为谁媚妩。岁华顿感慨,双鬓何许。
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土。
心期暗数。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
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晨曦,如烟雾般散去,窗户旁的景色错落有致。柳树刚刚发芽,热汤的香气尚未消散,正值清明节的时节。河边传来欢声笑语,映照着那十二根栏杆,绿意和红花相互妒忌。短帽轻骑,游兴已乏,曾经的断桥小路让人感到无奈。东风为何对谁展现妩媚?岁月的流逝让人感慨,双鬓已染白。往日的刘郎与杜牧,都是在尘世中赢得了一身的征尘。心中的期望在暗中计算,往日的寂寞在酒筹与花谱中显现。把这些春愁交给今夜的小楼,伴随雨声入梦。
注释:
- 宫烟:指宫中晨雾,晨雾如烟。
- 参差:形容窗户的形态各异,错落有致。
- 汤香:指热汤的香气。
- 清明:农历的节气,寓意春天的到来。
- 倦游:疲倦的游玩。
- 东风:春风,象征温暖和生机。
- 双鬓何许:形容双鬓已白,感叹岁月的流逝。
- 刘郎:指刘长卿,唐代诗人。
-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以才情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易简是宋代词人,他的作品多以清新脱俗见长,展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受。他的词作往往流露出对世事的感慨和对人情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春季清明时节,反映了词人身处长安时对春天的感慨,以及对往事的追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青春消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齐天乐(客长安赋)》通过清晨的景象与春天的气息,展现了词人对生命与时光的深刻思考。开头“宫烟晓散春如雾”描绘了清晨的朦胧,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氛围。接着,词人通过“参差护晴窗户”描绘了窗外春光的变幻,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词中“临流笑语”描绘了愉悦的场景,而“东风为谁媚妩”则是对春风的感慨,似乎在问春风为何如此温柔,实际上反映出词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后面的“岁华顿感慨,双鬓何许”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伤,双鬓已白,青春不再。
词的后半部分通过提及历史人物“前度刘郎”和“三生杜牧”,引出了对往昔的追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最后一句“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将春愁与雨夜结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给人以深思。
整首词以柔和的笔触,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人生的无常,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宫烟晓散春如雾:晨雾弥漫,春天的气息如烟雾般飘散。
- 参差护晴窗户:窗户旁的景色错落有致,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 柳色初分,汤香未冷:柳树刚发芽,热汤的香气依旧弥漫。
- 正是清明百五:正值清明时节,暗示着春天的美好。
- 临流笑语:河边传来的欢声笑语,增添了春日的气氛。
- 映十二阑干,翠嚬红妒:十二根栏杆映衬着翠绿与红色,表现出春天的嫉妒之美。
- 短帽轻鞍,倦游曾偏断桥路:短帽轻骑的游人,倦怠于曾经的游玩之路。
- 东风为谁媚妩:春风为何对谁展现妩媚,抒发对春天的感慨。
- 岁华顿感慨,双鬓何许:岁月流逝,感叹双鬓已白,象征青春的消逝。
- 前度刘郎,三生杜牧:提及历史诗人,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 心期暗数:心中默默计数着过往的期望与失落。
- 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往日的寂寞,伴随着酒筹与花谱的回忆。
- 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将春愁寄托于今夜的小楼,伴随雨声入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如雾”,形象地将春天的朦胧美比作雾气。
- 拟人:如“东风为谁媚妩”,赋予春风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词的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与对往昔的追忆,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春光的珍惜,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作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命、希望与美好。
- 柳:代表春天生机盎然,柔美的感情。
- 东风:象征温暖与生命的复苏。
- 酒:代表欢愉与怀旧,承载着人们的情感。
- 雨:象征忧伤与思念,映衬出内心的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宫烟晓散春如雾”中的“春如雾”是比喻还是拟人?
- A. 比喻
- B. 拟人
-
词中提到的“前度刘郎”是谁?
- A. 唐代著名诗人
- B. 宋代词人
-
诗的主题主要是表达?
- A. 春天的美丽
-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日偶成》:唐代诗人朱熹的作品,描写春天的气息。
- 《清明》:杜甫的诗作,体现了清明时节的思考与情感。
诗词对比:
- 王易简与李清照的词作都展现了对春天的热爱,但王易简更侧重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多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要领》
- 《王易简传记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