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来得道人,一往无留踪。
胡为恋幽绝,努力抗祖龙。
冠簪宛如刻,藓蔓不敢封。
形化影未灭,石坚诚可通。
灵仙去已遥,聊尔惊凡庸。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得道的高人都是一去不复返。为什么偏偏要留恋这幽静的境地,拼命与世俗抗争呢?头上的冠饰和簪子仿佛是雕刻而成的,青苔和藤蔓不敢去覆盖它。形体虽然变化,影子却未曾消失,坚硬的石头实在能够沟通。灵仙早已远去,留下我这个平庸之人感到惊讶。
注释
字词注释
- 得道人:指得到道理、修道成功的人。
- 一往无留踪:一去之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 胡为:为什么、为何。
- 恋幽绝:对幽静的环境产生留恋。
- 抗祖龙:与世俗、权威进行抗争。
- 冠簪:古代头饰,象征地位和身份。
- 藓蔓:苔藓和藤蔓,象征自然的覆盖与侵蚀。
- 形化影未灭:形体虽然变化,但影子依然存在。
典故解析
- 得道人:可以指古代的隐士或道士,他们在山林中修道,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 祖龙:可能指的是祖宗或权威的象征,表达对传统的反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易简,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深刻的哲理见长。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俗的超脱。
创作背景
《九锁山十咏》是王易简在探访九锁山时写成的,表达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厌倦。诗中体现了他对修道者的赞美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九锁山十咏》通过对“得道人”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真正得道的人为何不留踪迹?这不仅是对隐士生活的思考,也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深刻理解。诗中对自然的描写,如“冠簪宛如刻”,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美感,仿佛在诉说着道家对于自然的崇尚。而“石坚诚可通”则暗示了内心的坚定与追求真理的决心。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富有力量,情感上则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每一句都可以引发读者对生命、存在的深层反思,最终形成一种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王易简用这种方式,展示了他对修道者的敬仰和对世俗的批判,成功地将个人感受与宇宙哲理结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来得道人,一往无留踪。
- 这句提出了主题,强调得道的人往往离开世俗,留下的只有空洞的传说。
- 胡为恋幽绝,努力抗祖龙。
- 疑问句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要留恋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是为了抵抗世俗的压迫吗?
- 冠簪宛如刻,藓蔓不敢封。
- 通过对比,强调隐士的高洁与自然的侵蚀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气质。
- 形化影未灭,石坚诚可通。
- 形体虽然会变化,但精神与影子依然存在,暗示修道者的精神永恒。
- 灵仙去已遥,聊尔惊凡庸。
- 灵仙的远去让诗人感到惊讶,表明他对自己渺小的认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冠簪宛如刻”,形象地描绘了隐士的高洁。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很强的对称性,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写,探讨了人类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出对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得道人:象征追求真理的人,代表一种超然的境界。
- 幽绝:象征隐秘、宁静的环境,反映出内心的渴望。
- 石坚:象征坚定不移的信念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得道人”是指什么?
A. 得道的人
B. 普通人
C. 政府官员
D. 商人 -
“胡为恋幽绝”中的“胡为”是什么意思?
A. 为什么
B. 何必
C. 哪里
D. 怎么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隐居生活的诗作。
- 李白《夜泊牛头》: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比较王易简与王维的隐士诗作,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王维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王易简则更关注内心的思想与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王易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