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句 张俞 〔宋代〕 高光如有嗣,吴魏岂胜诛。
白话文翻译: 如果高祖和光武帝的后代能够继承他们的伟业,那么吴国和魏国又怎能不被消灭呢?
注释:
- 高光:指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两人均为汉朝的建立者。
- 如有嗣:如果他们的后代能够继承他们的伟业。
- 吴魏: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和魏国。
- 岂胜诛:怎能不被消灭。
典故解析:
- 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结束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汉朝。
- 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建立者,结束了王莽的新朝,恢复了汉朝的统治。
- 吴魏:三国时期的两个主要国家,分别由孙权和曹操建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俞,字少愚,号白云先生,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对时政的关切和对历史的思考。此诗反映了作者对汉朝历史的关注和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评价。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作者在阅读历史或思考国家命运时所作,表达了对汉朝伟业的怀念和对三国时期动荡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汉朝的辉煌和三国时期的动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诗中“高光如有嗣”一句,寄托了作者对汉朝伟业的怀念,希望有后代能够继承并延续这份辉煌。而“吴魏岂胜诛”则反映了作者对三国时期混乱局面的不满,认为这样的局面不应长久存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光如有嗣”: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汉朝伟业的怀念,希望有后代能够继承这份辉煌。
- “吴魏岂胜诛”: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三国时期混乱局面的不满,认为这样的局面不应长久存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汉朝的辉煌和三国时期的动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反问:使用“岂胜诛”这一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作者通过对汉朝伟业的怀念和对三国时期动荡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 高光:象征汉朝的辉煌和伟业。
- 吴魏:象征三国时期的混乱和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高光”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A. 刘邦和刘秀 B. 孙权和曹操 C. 刘备和诸葛亮 答案:A
-
诗中的“吴魏”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两个国家?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三国时期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过秦论》:贾谊的作品,通过对秦朝的分析,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赤壁赋》:苏轼的作品,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过秦论》与《句》: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过秦论》更侧重于对秦朝的分析,而《句》则侧重于对汉朝和三国时期的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史记》:司马迁的史学巨著,详细记载了汉朝和三国时期的历史。
- 《资治通鉴》:司马光的史学著作,系统地记载了中国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