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岑公岩 张俞 〔宋代〕 池光复涵澈,万象皆镜入。 亭观出浮云,彤彤映邦域。 左右浮屠宫,岿然争上山。 下業岌,孰云南浦陋,今始逢藻饰。
白话文翻译:
池塘的水光再次清澈透明,万物都像映照在镜中一样清晰。 亭台楼阁高出浮云,红彤彤地映照着整个国家。 左右两边的佛寺,高耸地争相攀登山顶。 下方的建筑也显得稳固,谁说南浦这个地方简陋,现在才开始遇到它的美丽装饰。
注释:
- 涵澈:清澈透明。
- 万象:指世间万物。
- 镜入:像镜子一样映照。
- 亭观:指亭台楼阁。
- 彤彤:红彤彤的样子。
- 邦域:国家的疆域。
- 浮屠宫:佛寺。
- 岿然:高耸稳固的样子。
- 下業岌:下方的建筑稳固。
- 南浦:地名,指诗中所描述的地方。
- 藻饰:美丽的装饰。
诗词背景: 张俞是宋代诗人,其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这首诗描绘了岑公岩的美景,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南浦从简陋到美丽的转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环境改善的喜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岑公岩的美景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诗中“池光复涵澈,万象皆镜入”描绘了清澈的池水,万物映照其中,如同镜中世界,给人以宁静和清晰的美感。“亭观出浮云,彤彤映邦域”则展现了高耸的亭台楼阁,红彤彤地映照着整个国家,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昌盛。最后两句“孰云南浦陋,今始逢藻饰”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南浦美丽转变的惊喜和赞美,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解析:
- 首句“池光复涵澈,万象皆镜入”通过“涵澈”和“镜入”两个词语,描绘了池水的清澈和万物的清晰映照,营造了一种宁静和清晰的氛围。
- 第二句“亭观出浮云,彤彤映邦域”通过“出浮云”和“彤彤映邦域”两个词语,展现了亭台楼阁的高耸和国家的繁荣,象征着国家的昌盛和美好。
- 第三句“左右浮屠宫,岿然争上山”通过“浮屠宫”和“岿然争上山”两个词语,描绘了佛寺的高耸和稳固,象征着宗教的庄严和稳固。
- 最后一句“孰云南浦陋,今始逢藻饰”通过“南浦陋”和“藻饰”两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南浦美丽转变的惊喜和赞美,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万象皆镜入”将池水比作镜子,形象地描绘了池水的清澈和万物的清晰映照。
- 拟人:“岿然争上山”将佛寺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佛寺的高耸和稳固。
- 对比:“孰云南浦陋,今始逢藻饰”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南浦美丽转变的惊喜和赞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岑公岩的美景,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环境改善的喜悦,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分析:
- 池光:清澈的池水,象征着宁静和清晰。
- 亭观:高耸的亭台楼阁,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 浮屠宫:高耸的佛寺,象征着宗教的庄严和稳固。
- 南浦:地名,象征着美丽转变的惊喜和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池光复涵澈”描绘了什么? A. 池水的清澈 B. 亭台楼阁的高耸 C. 佛寺的高耸 D. 国家的繁荣 答案:A
-
诗中“亭观出浮云”象征着什么? A. 池水的清澈 B. 亭台楼阁的高耸 C. 佛寺的高耸 D. 国家的繁荣 答案:D
-
诗中“孰云南浦陋,今始逢藻饰”表达了什么? A. 对池水的清澈的赞美 B. 对亭台楼阁的高耸的赞美 C. 对佛寺的高耸的赞美 D. 对南浦美丽转变的惊喜和赞美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对比:
- 张俞《岑公岩》与苏轼《题西林壁》:两首诗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但张俞的诗更注重对生活环境改善的喜悦,而苏轼的诗更注重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俞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张俞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张俞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