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辞》

时间: 2025-01-06 04:13:30

匣中青镜秋月明,妍嗤毫发无遁形。

人心不同有如面,青铜照面不照心。

人心本灵本虚静,谁实昏之私欲胜。

匣取青铜且勿开,自照心中大圆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匣中青镜秋月明,
妍嗤毫发无遁形。
人心不同有如面,
青铜照面不照心。

人心本灵本虚静,
谁实昏之私欲胜。
匣取青铜且勿开,
自照心中大圆镜。

白话文翻译:

青色的镜子在匣子里,像秋天的明月那样明亮,
美丽的容颜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人心各有不同,像面孔一样,
青铜镜子能照面,却照不了心。

人心本来是清灵而虚静的,
谁能让私欲压倒真灵的心呢?
所以暂且别打开匣子中的青铜镜,
不如照一照自己心中那面大圆镜。

注释:

  • :指装镜子的盒子。
  • 青镜:青色的镜子,代表清澈。
  • 妍嗤:美丽的容颜,毫不掩饰。
  • 青铜:指用青铜制成的镜子。
  • 虚静:空灵而宁静的状态。
  • 私欲:个人的私利或欲望。
  • 大圆镜:心中清明、真实的自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自逊,生活于宋代,具体生年不详。他以清新高远的风格著称,诗作多关注心灵与自然的关系,常透析人性及修身养性。

创作背景:

《照镜辞》写于自我反思的背景下,反映了诗人对人心与外表之间差异的思考,表达了对内心真实自我的追求。

诗歌鉴赏:

《照镜辞》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在青镜和青铜镜的对比中,揭示了人心的复杂与虚幻。诗的开篇描绘了青镜如秋月般的明亮,不仅表现出镜子的清澈,也暗示了内心的纯净。然而,诗人随即点出“人心不同有如面”,强调了人心与面容之间的差距,青铜镜虽能照见外貌,却无法映射内心的真实。这样的对比让人深思,外表的美丽与内心的灵魂并不总是相符。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进一步探讨人心的本质,认为人心本是灵动与虚静的,然而私欲的侵袭使得心灵变得昏暗。诗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真正的自我不应被私欲所掩盖。最后,诗人以“自照心中大圆镜”来结束,这不仅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态度,更是对内心真实自我的追求与肯定。

此诗不仅是对自我的探讨,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反思,提醒我们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更应重视内心的修养和真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匣中青镜秋月明:描绘了镜子的明亮,象征内心的清澈。
  2. 妍嗤毫发无遁形:强调外表美丽的毫无保留,表现了对表象的关注。
  3. 人心不同有如面:指出人心的复杂与多样性,面孔虽相似,心却各异。
  4. 青铜照面不照心:青铜镜子只能照见外表,无法反映内心的真实。
  5. 人心本灵本虚静:阐述人心的本质是灵动而宁静。
  6. 谁实昏之私欲胜:质疑私欲使人心蒙昧。
  7. 匣取青铜且勿开:建议不必打开镜子,反而应内省。
  8. 自照心中大圆镜:强调内心的真实与清明比外表更为重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心比作面孔,强调其表象与内心的差异。
  • 对仗:如“妍嗤毫发无遁形”与“青铜照面不照心”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青镜和青铜镜分别象征内心与外表。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镜子的描绘,探讨了外表与内心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对内心真实自我的追求与反思,倡导人们重视内在修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镜:象征内心的纯净和真实。
  • 青铜:象征外在的虚妄与表象。
  • 秋月:象征宁静与明亮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照镜辞》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宋自逊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青铜照面不照心”所表达的意思是? a) 只照见外表
    b) 反映内心的真实
    c) 内心与外表一致
    d) 心中无私欲

  3. 诗的主题主要是探讨? a) 爱情
    b) 人心与外表的关系
    c) 自然景色
    d) 社会风俗

答案

  1. b) 宋自逊
  2. a) 只照见外表
  3. b) 人心与外表的关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宋自逊的《照镜辞》更注重内心的反思和哲思,而李白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情感。两者在表达方式和主题上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