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国清寺》
时间: 2025-01-04 13:10:05意思解释
送僧归国清寺
原文展示
吟送越僧归海涯,
僧行浑不觉程赊。
路沿山脚潮痕出,
睡倚松根日色斜。
撼锡度冈猿抱树,
挈瓶盛浪鹭翘沙。
到参禅后知无事,看引秋泉灌藕花。
白话文翻译
我吟唱着送别越国的僧人,目送他归往海边的寺院;
他一路行走,浑然不觉行程已很遥远。
沿着山脚的路边,潮水留下了痕迹,
我在松树根下打盹,正值日色斜照。
摇动的锡杖穿过山冈,猿猴紧紧抱住树干;
提着瓶子盛装浪花,白鹭在沙滩上翘首等待。
等到参禅之后,才知道世间无事,
看那秋天的泉水,正滋润着藕花。
注释
- 越僧:指来自越国的僧人。
- 程赊:行程遥远,时间拖延。
- 潮痕:潮水留下的痕迹。
- 松根:松树的根部。
- 撼锡:摇动的锡杖,僧人的法器。
- 鹭:白鹭,一种水鸟。
- 参禅:参悟禅理。
- 秋泉:秋天的泉水,象征宁静与清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50年,卒于907年,字子美,号虞山。杜荀鹤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佛教的理解而著称,作品多与山水、禅理有关,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杜荀鹤晚年,正值禅宗盛行之际。诗中通过对僧人送行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心灵的宁静。诗作呈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体现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僧归国清寺》是一首描写送别场景的诗,展现了诗人对于僧人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哲思,构建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开篇一句“吟送越僧归海涯”便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表达了对僧人归隐的向往。而后几句则以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路沿山脚潮痕出,睡倚松根日色斜”,诗人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受。
而“撼锡度冈猿抱树,挈瓶盛浪鹭翘沙”两句,则通过动静结合,展现了自然中的生动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最后两句“到参禅后知无事,看引秋泉灌藕花”,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总结,强调了参禅后的心灵宁静与对世事的超脱。
整首诗不仅在语言上清新自然,意境上也深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吟送越僧归海涯:诗人以吟唱的方式送别来自越国的僧人,归向海边的寺院,表现出对僧人归隐生活的尊重。
- 僧行浑不觉程赊:僧人行走在路上,完全没有意识到行程已远,表现出其心无旁骛的状态。
- 路沿山脚潮痕出:描绘出道路沿山脚的景象,潮水留下的痕迹,展现自然的变化。
- 睡倚松根日色斜:诗人倚靠在松根上打盹,享受日照斜照的宁静时光。
- 撼锡度冈猿抱树:摇动的锡杖穿越山岗,猿猴紧抱树干,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挈瓶盛浪鹭翘沙:提着瓶子装盛着浪花,白鹭在沙滩上翘首等待,展现出一种生动的画面。
- 到参禅后知无事:参禅后才明白世间无事,表达了一种超脱的哲学思想。
- 看引秋泉灌藕花:秋泉滋润着藕花,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清新。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出诗人的艺术特点。例如:
- 比喻:通过“撼锡度冈”将锡杖与山冈结合,体现出僧人的行走状态。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鹭翘沙”展现出生动的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佛教禅理的理解。通过描写僧人的归隐,展现出一种超脱与宁静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越僧:象征追求内心宁静的人。
- 潮痕:自然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 松根:象征自然的依托与宁静。
- 猿与鹭: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
- 秋泉与藕花:象征心灵的清净与生命的滋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越僧”指的是哪个地方的僧人?
- A. 越国
- B. 唐国
- C. 宋国
-
“路沿山脚潮痕出”中的“潮痕”指的是什么?
- A. 水流的痕迹
- B. 风的痕迹
- C. 动物的痕迹
-
“到参禅后知无事”中,“无事”指的是什么?
- A. 无所事事
- B. 心灵的宁静
- C. 生活的忙碌
答案
- A. 越国
- A. 水流的痕迹
- B. 心灵的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杜荀鹤的《送僧归国清寺》更关注于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多展现了孤独与宁静的气氛。两首诗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诗人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杜荀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