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临上人
杜荀鹤 〔唐代〕
不计禅兼律,终须入悟门。
解空非有自,所得是无言。
眼豁浮生梦,心澄大道源。
今来习师者,多锁教中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参禅悟道的深刻理解与思考。诗人认为,不要过于计较禅宗与律法的区别,最终还是要进入悟道的门。理解“空”的本质并非从有中得出,而是从无中领悟。眼睛明亮了,浮生的梦就会消散,心灵澄澈了,才会回归大道的源头。如今学习的弟子,很多都被教条束缚,如同猴子被锁在教室中,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计:不去计较或考虑。
- 禅兼律:禅宗与戒律的关系。
- 悟门:领悟的门径。
- 解空:理解空的本质。
- 浮生梦:虚幻的生活与梦境。
- 大道源:大道的源头,指真正的道理。
- 锁教中猿:被教条束缚的猿猴,形容被限制的状态。
典故解析:
“悟门”是指进入禅宗的领悟之门,通常用来形容修行者对真理的追求。锁教中猿的比喻,反映出对现代学习者在教条中苦苦挣扎的无奈,表达了对自由与悟道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唐代诗人,生于唐德宗年间,致力于诗歌创作,尤其擅长五言绝句。他的作品常常蕴含哲理,体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杜荀鹤与禅宗师傅交往期间,反映出他在修行与悟道上的思考。诗中对当时僧侣学习态度的批判,体现了他对真理的追求与对教条束缚的反感。
诗歌鉴赏:
《赠临上人》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禅宗与戒律的讨论,表达了对悟道的追求和对当代弟子的批评。首句“不计禅兼律”开篇即点明主题,强调在修行过程中应超越形式的束缚,追求内在的真实感悟。接下来的“解空非有自,所得是无言”则进一步阐释了理解空的深意,强调真正的理解是来自于内心的领悟,而非外在的言语。
“眼豁浮生梦,心澄大道源”描绘了修行之后的清明状态,眼睛明亮,能看破浮华的生活,心灵清澈,得以回归大道的本源。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描述,也是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表现出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渴求与探索。
最后一句“今来习师者,多锁教中猿”则带有批判的意味,指向当代学习者被教条束缚的状态,暗示他们未能真正理解禅的深意,犹如被锁的猴子,无法自由自在地追求真理。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与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修行的思考与悟道的追求,读来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计禅兼律: 不必过于关注禅宗与戒律的细节。
- 终须入悟门: 最终还是要进入真正的悟道之门。
- 解空非有自: 对空的理解并不来自于有的存在。
- 所得是无言: 真正的领悟是无言的,无法用语言表达。
- 眼豁浮生梦: 眼界开阔后,浮生的梦境便会消散。
- 心澄大道源: 心灵清澈明净,便能返回大道的源泉。
- 今来习师者: 现在来学习的弟子。
- 多锁教中猿: 许多都被教条所束缚,失去了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 “锁教中猿”是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被束缚的状态。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 “空”与“无言”象征着深奥的哲理,体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悟道的重要性,批判当代修行者被教条束缚,倡导超越形式,追求内心的真实与清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 寓意深刻的哲理思考与内心修行。
- 空: 代表虚无与解脱。
- 浮生梦: 现实生活中的迷惑与虚假。
- 大道: 代表真理与智慧的源泉。
- 猿: 象征被困于教条的修行者,失去真正的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悟门”指的是什么?
A. 学习的地方
B. 领悟的门径
C. 休息的地方 -
诗人对当代学习者的态度是?
A. 肯定与赞扬
B. 批判与反思
C. 无所谓 -
“锁教中猿”暗示了什么?
A. 自由的状态
B. 被教条束缚
C. 快乐的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赠临上人》: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哲理的探讨,但《静夜思》更偏重于个人的情感与思乡,而《赠临上人》则在于对修行的反思与批判。
- 《登高》与《赠临上人》: 杜甫的《登高》表现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而杜荀鹤的《赠临上人》则关注个体的内心修行,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禅宗与诗歌》
- 《杜荀鹤研究》
以上内容为《赠临上人》的详细解析与赏析,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