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送裴员外赴上都
作者:刘长卿 〔唐代〕
彤襜江上远,万里诏书催。
独过浔阳去,空怜潮信回。
离心秋草绿,挥手暮帆开。
想见秦城路,人看五马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为裴员外送行的情景。江面上红色的帆船在远方行驶,远道而来的万里诏书催促着他启程。裴员外独自一人经过浔阳,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潮水又将退去。离别的心情如同秋天的草色渐渐变绿,挥手告别时,夕阳下的帆船渐行渐远。想象着在秦城的道路上,看到那五匹马车缓缓驶来。
注释
- 彤襜(tóng chán):指红色的帆,象征着送行者的情感。
- 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书,这里指裴员外受到的任命。
- 浔阳: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
- 潮信:潮水的回退,表达离别时的惆怅。
- 离心:离别的心情,因与友人分离而感到的伤感。
- 秦城路:指前往长安的道路,象征着权力和荣耀。
- 五马:五匹马拉的车,象征着高官显贵的仪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09年-785年),字伯恭,唐代著名诗人,生于今河南省,精于诗歌,尤其以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著称。其诗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裴员外因朝廷召唤而赴上都,诗人借助送别之际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前途的期盼,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忠诚与忧虑。
诗歌鉴赏
《奉送裴员外赴上都》是刘长卿的一首送别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送别的场景。首句“彤襜江上远”引入场景,红色的帆在远方漂浮,象征着希望与离别,带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情感。接下来的“万里诏书催”则直接指出裴员外此行的缘由,体现了对权力与使命的重视。
独自经过浔阳,诗人对潮水的回退发出感慨,表现出对离别的无奈与哀愁。这里的“空怜潮信回”特别生动,仿佛潮水的去来正映射着人情的离合。随着描写深入,离心的情感愈发浓厚,秋草的颜色由绿转黄,正如离别的心情逐渐变得沉重。
最后两句“想见秦城路,人看五马来”不仅展现了对裴员外未来前途的期待,也暗示了他作为高官的地位与荣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诗歌功底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使人感受到离别的无奈与期望的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彤襜江上远:红色的帆船在江面上航行得很远,营造了送别的场景。
- 万里诏书催:远道而来的诏书催促着裴员外的启程,直接表达了他负有的责任。
- 独过浔阳去:他独自一人经过浔阳,暗示了孤独的旅程。
- 空怜潮信回:惋惜潮水渐退,表达出对离别的感伤。
- 离心秋草绿:秋天的草色虽绿,但离心的情感却在加深。
- 挥手暮帆开:夕阳西下,挥手告别,描绘出离别的瞬间。
- 想见秦城路:展望未来,想象前往长安的路。
- 人看五马来:五匹马车象征着高官显贵,表达对裴员外未来的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彤襜”比喻红色的帆,生动形象。
- 拟人:将潮水拟人化,使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如“挥手暮帆开”和“想见秦城路”,整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不舍,表现出士人对责任与未来的思考,体现了离别中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彤襜:象征着离别与情感的寄托。
- 江:象征着旅途与时间的流逝。
- 秋草:象征着离别的忧伤与季节的变迁。
- 暮帆:象征着告别与新的开始。
- 五马:象征着显赫与荣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王维
B. 杜甫
C. 刘长卿
D. 白居易 -
“彤襜江上远”中的“彤襜”指什么? A. 帆
B. 船
C. 书信
D. 江流 -
诗中提到的“万里诏书”是指什么? A. 旅行的信件
B. 朝廷的命令
C. 朋友的邀请
D. 诗人的作品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别董大》 by 高适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的送别诗,情感奔放,豪迈。
- 《奉送裴员外赴上都》:刘长卿则更多地表现出细腻的情感与离别的惆怅。
通过对比,两首诗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