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
时间: 2025-01-04 09:59:26意思解释
秋风
作者: 张镃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秋风本自佳,岂直令人悲。
连宵天上送好月,我病偶失登楼时。
长安城中少人咏,风月似厌空相随。
凌晨吹云满虚际,却向山头移雨至。
老夫识破不生愁,黄叶阶前从委地。
人生三万六千日,何苦区区论得失。
定将印绶弃掷归南湖,秋风与我还相娱。
白话文翻译
秋风本来是美好的,何必让人感到悲伤呢?
整夜天空寄托着明亮的月亮,而我恰巧因病无法登楼欣赏。
长安城里很少有人吟咏诗歌,似乎风月都厌倦了孤独地相伴。
清晨的云彩充满空中,却又向山头移动,带来雨水。
我虽然年老,但看透了世事,不再忧愁,黄叶在阶前随意堆积。
人生三万六千天,又何必在得失上斤斤计较呢?
我决定将官印抛弃,归隐南湖,与秋风一起娱乐。
注释
- 佳: 美好。
- 连宵: 整夜。
- 偶失: 偶然失去。
- 咏: 吟咏,作诗。
- 厌: 厌倦。
- 虚际: 空中的边际。
- 移雨至: 雨水向山头移动。
- 印绶: 官印,象征地位的印章。
- 娱: 娱乐,消遣。
典故解析
- 长安: 唐代的都城,象征繁华与诗歌的中心。
- 南湖: 可能指代作者向往的隐逸之地,象征着自由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韶,号青溪,宋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表现高洁的情操与对世事的洞察。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秋天、风景为题。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风时节,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及人生哲学的思考。张镃身处宋代,由于政局动荡和个人经历,常对人生得失有深刻的反思。
诗歌鉴赏
《秋风》是一首表达作者对人生感悟的诗。诗中,张镃通过描绘秋风的美好,反思人生的得失,展现了他洒脱的人生态度。开篇就以“秋风本自佳,岂直令人悲”引出主题,表达了秋风的美丽与人们常常将其与悲伤相联系的误解。接着,诗人讲述自己因病未能欣赏到月色的遗憾,暗合人生的失意与无常。
在长安城中,诗人感慨人们对风月的冷漠,似乎无人再为之吟咏,令人倍感孤独。而清晨的云彩与即将来临的雨,让人联想到自然的无常与变化,预示着人生的起伏。最后,诗人以“老夫识破不生愁”作结,展现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强调人生短暂,不必纠结于得失,宁愿抛弃官位,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快乐。
整首诗充满了对秋天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张镃高远的情怀与洒脱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风本自佳,岂直令人悲: 秋风原本是美好的,怎会让人感到悲伤呢?
- 连宵天上送好月,我病偶失登楼时: 整夜的美月在天上,而我因病失去欣赏的机会。
- 长安城中少人咏,风月似厌空相随: 长安城中很少有人吟咏诗歌,风与月似乎也感到厌倦。
- 凌晨吹云满虚际,却向山头移雨至: 清晨的云彩充满天空,却又向山头移动,带来雨水。
- 老夫识破不生愁,黄叶阶前从委地: 我虽年老,却看透了世事,不再忧愁,黄叶在阶前随意堆积。
- 人生三万六千日,何苦区区论得失: 人生三万六千天,又何必在得失上斤斤计较。
- 定将印绶弃掷归南湖,秋风与我还相娱: 我决定将官印抛弃,归隐南湖,与秋风一起娱乐。
修辞手法
- 比喻: 秋风与人生得失的比喻,表现人生的无常。
- 拟人: “风月似厌”赋予风月以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 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应对人生得失的豁达态度。诗人希望人们能够超越得失,享受生活的美好,宁静地面对人生的起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 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 明月: 代表着美好与希望,象征着人生中的美好时刻。
- 黄叶: 象征着衰退与失去,暗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南湖: 象征着归隐与自由,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着什么? A. 繁华与诗歌的中心
B. 贫穷与苦难
C. 战乱与动荡 -
“秋风本自佳”的意思是? A. 秋风令人悲伤
B. 秋风本来就很美
C. 秋风不值得欣赏 -
作者打算如何面对人生的得失? A. 感到忧愁
B. 斤斤计较
C. 超然处之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 《秋风》与《静夜思》: 两首诗都表现了孤独与思考,但《秋风》更强调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而《静夜思》则更侧重对故乡的思念。
- 《秋风》与《山中问答》: 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但《山中问答》更多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秋风》则关注于人生得失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
- 《张镃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