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赠日南僧
作者:张籍 〔唐代〕
独向双峰老,松门闭两崖。
翻经上蕉叶,挂衲落藤花。
甃石新开井,穿林自种茶。
时逢海南客,蛮语问谁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僧人在山中独自生活的情景。他居住在双峰之间,松树环绕,门口只闭合着两边的崖壁。他在蕉叶上翻阅经书,僧袍上挂着藤花。新开凿的井旁边是刚铺好的石头,他在树林中自种茶树。偶尔遇到来自海南的客人,用方言询问这里是谁的家。
注释
- 独向:独自向着。
- 双峰:指两座高山。
- 松门:松树形成的门口。
- 翻经:翻阅佛经。
- 蕉叶:蕉树的叶子。
- 挂衲:指僧人穿的袍子。
- 甃石:铺石,指用石头铺成的地面。
- 自种:自己种植。
- 海南客:来自海南的客人。
- 蛮语:指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字维翰,号山人,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张籍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在官场任职,后隐居山林,诗作受到了自然景色的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张籍隐居山中之时,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文化的热爱。诗中描绘的自然环境和僧侣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清净和淡泊的追求。
诗歌鉴赏
《山中赠日南僧》通过描绘山中僧人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佛教的深刻理解和体悟。诗的开头“独向双峰老”,便营造出一种孤独而静谧的氛围,双峰既象征着高洁的志向,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接下来的“松门闭两崖”,更是将自然的屏障与人类的寂寞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山高水长”的意境。
然后,诗人以“翻经上蕉叶”描绘了僧人的修行生活,蕉叶的用法不仅增添了生动的自然元素,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宗教氛围。紧接着,诗人提到“挂衲落藤花”,透出一种生活的闲适与淡泊,藤花的飘逸与僧袍的朴素形成鲜明对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在自然中和谐共生的状态。
最后的两句“时逢海南客,蛮语问谁家”则为全诗增添了一丝人情味,突显了与外界的联系。海南客的突然到来,不仅打破了僧人孤独的生活,也让读者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温暖,反映了人们在山水间的相互关怀。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表现了对自然的眷恋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向双峰老:独自向双峰的方向,显得孤独而深邃,暗示了诗人对长久隐居的选择。
- 松门闭两崖:松树形成的门,关闭在两崖之间,象征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环境,突出山中僧人的清幽。
- 翻经上蕉叶:在蕉叶上翻阅佛经,表现出僧人的修行状态及对佛教文化的追求。
- 挂衲落藤花:僧袍上挂着藤花,展现了生活的闲适与自然的融洽。
- 甃石新开井:新开凿的井旁有石头,暗示了僧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 穿林自种茶:在树林中自己种茶,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自足。
- 时逢海南客:偶遇来自海南的客人,增添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蛮语问谁家:海南客以方言询问,这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体现,也让诗人生活的孤独感在交流中得以缓解。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独向双峰老,松门闭两崖”,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比喻:松门与崖的结合,隐喻了隐士的生活状态。
- 意象:蕉叶、藤花、茶树等自然意象,构成一幅清新自然的山居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中僧人的宁静生活,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峰:象征高洁的志向与隐士的生活。
- 蕉叶:代表自然与精神的结合,强调修行的环境。
- 藤花:象征自由与生活的闲适。
- 茶:象征平和与自足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独向双峰老”中的“老”指的是什么?
- A. 年老
- B. 隐居生活
- C. 孤独
-
“翻经上蕉叶”中的“翻经”是指什么?
- A. 翻阅佛经
- B. 翻转叶子
- C. 翻看书籍
-
“时逢海南客”中的“海南客”指的是?
- A. 来自海南的人
- B. 住在海南的僧人
- C. 旅行者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张籍的《山中赠日南僧》和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山中隐居的生活,但张籍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强调了自然的静谧与深远的意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张籍诗文集》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