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儿》

时间: 2025-01-01 13:44:14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

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昆仑家住海中州,
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
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
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
行时半脱木绵裘。

白话文翻译

昆仑山的家族住在海中央的州,
蛮族的客人来到汉地游玩。
他们的语言能让秦国的吉祥之事明白,
波涛刚刚越过郁林洲。
金环快要掉下来了,曾经穿过耳朵,
螺髻长长卷曲没有包裹头发。
我自喜肤色黑如漆,
走路时半脱掉木绵的外衣。

注释

  1. 昆仑:古代传说中的山脉,常与神话和外族联系在一起。
  2. 蛮客:指异族人,可能是南方或西方的部落。
  3. 秦吉:秦国的吉祥,指有关的良好消息或预兆。
  4. 郁林洲:地名,可能指某个水域或岛屿。
  5. 金环:一种耳饰,象征美丽和身份。
  6. 螺髻:一种古代女性的发型,卷曲如螺旋。
  7. 木绵裘:用木棉制作的外衣,通常是为了保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66年,卒于830年。他以清丽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他的诗歌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尤其是在描写边疆风土和民族关系上,具有独特的视角。

创作背景

《昆仑儿》写于唐代,正值国家宽容多元的时期,边缘民族与中原文化交融,诗人通过描写昆仑儿的生活,反映出文化交往的现象。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边疆民族的风情,体现了唐代包容和开放的社会氛围。

诗歌鉴赏

《昆仑儿》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诗作,张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生活在昆仑山的蛮族人民的风貌。诗中展现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与独特的审美观,尤其是在对美和身份的追求上。开头两句“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异域色彩的场景,仿佛让人看到了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带着他们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融入汉地的生活之中。

接下来的句子则从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入手,展现了蛮族与汉族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表达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欣赏。最后几句,诗人描绘了蛮族女性的外貌特征,强调了她们自豪的肤色和独特的服饰,体现了她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边疆民族的描写,更是对文化交融的深刻思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张籍展示了一个多元和谐的社会画面,反映出唐代的开放与包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昆仑家住海中州:表明昆仑山的居民居住在海洋中的一个州,暗示其神秘和遥远。
  2. 蛮客将来汉地游:蛮族的客人来到汉地,表现出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3. 言语解教秦吉了:他们的语言可以使秦国的吉祥之事明白,反映出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
  4. 波涛初过郁林洲:波涛刚刚越过一个地方,象征着新的交流和接触的开始。
  5. 金环欲落曾穿耳:金环象征着美丽与身份,表达出一种对美的渴望。
  6. 螺髻长卷不裹头:描绘女性的发型,展现其独特的审美风格。
  7. 自爱肌肤黑如漆:表达对自身肤色的自豪,强调自我认同感。
  8. 行时半脱木绵裘:描绘了她们的穿着风格,展现出自然与随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肌肤黑如漆”,通过比喻强化了肤色的特征。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提高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金环、螺髻等意象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情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昆仑儿的生活,传达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昆仑:象征着神秘与遥远的文化背景。
  2. 蛮客:代表外族与汉族的交流。
  3. 金环:美丽与身份的象征。
  4. 螺髻:女性的传统美与个性。
  5. 黑肤: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豪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蛮客”指的是?

    • A. 汉族
    • B. 外族人
    • C. 商人
    • D. 孩子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金环”象征着_____

  3. 判断题:诗中对昆仑儿的描写表现出对其文化的歧视。 (对/错)

答案

  1. B
  2. 美丽与身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绘了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
  • 《送元二使安西》:表现了对边疆生活的思考,但更侧重于离别情感。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3. 相关学术论文及唐代诗人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