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时间: 2025-01-14 06:58:38

自信何劳与物争,相怜宁暇不平鸣。

多愁每羡人能醉,万事今看梦早惊。

扪舌藏身消永日,随心曝背倚前楹。

静幽亦有山居意,却悔人间著姓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信何劳与物争,相怜宁暇不平鸣。
多愁每羡人能醉,万事今看梦早惊。
扪舌藏身消永日,随心曝背倚前楹。
静幽亦有山居意,却悔人间著姓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际争斗和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作者认为自信的人不必与外物争斗,能够相互怜惜的人又怎会有时间去不满和争鸣。多愁善感的自己总是羡慕他人能够痛快地醉酒,然而现在的万事都如梦一般令人惊醒。作者希望能够隐秘地度过漫长的日子,随心所欲地依靠在前面的柱子上。尽管静谧的生活也有山林的意趣,然而却又后悔自己在人世间留下了名声。

注释:

  • 自信:自我信任,自我肯定。
  • 何劳:何必,何须。
  • 相怜:互相关怀、怜惜。
  • 多愁:多愁善感,常常忧愁。
  • :羡慕,羡慕他人。
  • 扪舌:摸着自己的舌头,形容沉默或不发言。
  • 消永日:消磨漫长的日子。
  • 曝背:曝露背部,放松靠在支撑物上。
  • 山居意:山中居住的意趣,指隐居的逍遥自在。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其中表达的情感和对名利的看法可以与古代隐士的思想相联系,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强调隐逸生活的乐趣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荣嗣,明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表现个人情感和对世俗的反思。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有哲理性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内心对人世纷扰的思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露了对名利场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有感》是一首浸透着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世俗纷扰的深刻反思。开头两句“自信何劳与物争,相怜宁暇不平鸣”,表达了诗人对自信的重视,认为有自信的人不必与外物争斗,反而应当珍惜彼此的情感。接着“多愁每羡人能醉”,诗人感慨自己常常因忧愁而羡慕他人的洒脱,表现出一种对生活无奈的情绪。诗中对“万事今看梦早惊”的感叹,揭示出对现实的清醒与警觉,仿佛在说人生如梦,转瞬即逝。

在后半部分,诗人希望能“扪舌藏身消永日”,渴望能在世俗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空间,随心所欲地生活。最后一句“却悔人间著姓名”,点出了诗人对于名声的反思与后悔,似乎在警示人们对名利的执着只会带来烦恼。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名利的冷静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自信何劳与物争”:自信的人何必与外物争斗。
    2. “相怜宁暇不平鸣”:彼此相怜,没时间去不平而鸣。
    3. “多愁每羡人能醉”:多愁的人总是羡慕他人能够痛快地醉酒。
    4. “万事今看梦早惊”:如今所有事情都像梦一样,令人惊醒。
    5. “扪舌藏身消永日”:默默无言地度过漫长的日子。
    6. “随心曝背倚前楹”:随心所欲地靠在前面的柱子上。
    7. “静幽亦有山居意”:宁静的环境也有山林的意趣。
    8. “却悔人间著姓名”:但我却后悔在人世间留下名声。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自信何劳与物争,相怜宁暇不平鸣”,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人生比作梦,强调人生的无常。
    • 反语:对“著姓名”的后悔,实际上表达了对名利的反思。
  •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信与世俗名利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与人之间的珍惜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纷扰的超脱。

意象分析:

  • 自信:象征着内心的坚定。
  • 山居:象征隐逸与宁静的生活状态。
  • :象征着洒脱与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 :象征人生的短暂与虚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自信”指的是什么? A. 外貌自信
    B. 内心自信
    C. 社交自信
    D. 财务自信

  2. 诗人对“名声”的态度是: A. 渴望追求
    B. 认为无足轻重
    C. 后悔留名
    D. 视为生活目的

  3. 诗中提到的“扪舌藏身”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言语的渴望
    B. 对沉默的向往
    C. 对社交的厌倦
    D. 对自由的追求

答案:1-B, 2-C,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与刘荣嗣的《有感》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刘荣嗣则更侧重于对人际关系和名利的反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刘荣嗣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