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送周亦大同年》

时间: 2025-01-14 11:46:33

曙色照行旌,鸣鞭出凤城。

三年风雨意,两地别离情。

露白秋江远,烟消枫树晴。

奇书中秘在,须早侍承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曙色照行旌,鸣鞭出凤城。
三年风雨意,两地别离情。
露白秋江远,烟消枫树晴。
奇书中秘在,须早侍承明。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曙光照耀着行军的旗帜,马鞭声在凤城外响起。
三年间经历了风雨的情感,两地的离别情绪交织着。
露水在秋天的江面上闪烁,烟雾散去后枫树在晴空下显得格外明亮。
书中蕴藏的奇妙道理在于,必须尽早侍奉明理的人。

注释:

  • 曙色:晨光,清晨的光辉。
  • 行旌:行军用的旗帜。
  • 鸣鞭:马鞭声,形象地描绘出出发的情景。
  • 凤城:古代城名,可能指代某个地方。
  • 风雨意:经历了风雨的意境,暗指这三年的艰辛与磨难。
  • 两地:指作者与周亦大之间的地理距离和情感上的分隔。
  • 露白:露水晶莹,象征着清新和秋天的气息。
  • 承明:承接明理,指向智慧的启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介,清代诗人,生平不详,诗风典雅,善于抒发情感,作品多以离别、友情为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送别友人周亦大,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诗中反映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以及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期待。

诗歌鉴赏:

《都门送周亦大同年》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人在动人的意象中表达了对友人周亦大的深情厚谊。诗的开头描绘了清晨的景象,曙光照耀着行军的旗帜,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接着,诗人提到三年间的风雨与两地的离别,传达出深厚的情感积淀与不舍。这种情感在后面的意象中得到了升华:秋江的露水、晴空中的枫树,描绘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苦涩与希望。最后,诗人通过“奇书中秘在,须早侍承明”,暗示着对未来的期望与对智慧的追求,鼓励友人在前行的路上继续追求真理。这首诗不仅表现了离别的伤感,也蕴含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情感深邃而又细腻,展示了清代诗人的艺术风格与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曙色照行旌:清晨的光辉照亮了行军的旗帜,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动感的场景。
  2. 鸣鞭出凤城:马鞭声响起,队伍从凤城出发,象征着离别的时刻。
  3. 三年风雨意:回顾三年的经历,暗含艰辛与不易。
  4. 两地别离情:两地相隔,离别的情感愈加浓烈。
  5. 露白秋江远:秋天的江面上露水闪烁,展现自然的美好。
  6. 烟消枫树晴:烟雾散去,枫树在晴空下更加明亮,映射出清晰的未来。
  7. 奇书中秘在:书中蕴藏的智慧。
  8. 须早侍承明:强调追求智慧的重要性,鼓励友人及时行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晨光比作希望,映照出离别的情感。
  • 拟人:露水和烟云赋予了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情感真挚、细腻,展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暖和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曙色: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行旌:代表出发与旅程。
  • 风雨:经历的艰辛与挑战。
  • 露白:清新与自然的美好。
  • 枫树:象征离别的悲伤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鸣鞭出凤城”意指什么?

    • A. 马的叫声
    • B. 送别的场景
    • C. 风景如画
    • D. 战争的号角
  2. “三年风雨意”中的“风雨”指代了什么?

    • A. 自然现象
    • B. 友情的考验
    • C. 诗人的旅行
    • D. 离别的痛苦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诗词对比:

耿介的《都门送周亦大同年》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现了送别的情感,但前者更关注于离别后的情感纠葛,后者则强调对友人的祝福与希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