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春月朔登子陵钓台》

时间: 2025-01-01 14:57:07

桐江一片石,千古白云横。

世乱无宁宇,岩栖得此生。

渔樵亦偶尔,富贵岂吾情。

寂莫空山士,安知后世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桐江一片石,千古白云横。
世乱无宁宇,岩栖得此生。
渔樵亦偶尔,富贵岂吾情。
寂莫空山士,安知后世名。

白话文翻译:

在桐江边有一块石头,千古以来白云在空中横亘。
世间动乱没有宁静的地方,我在山岩中栖息得以安生。
渔夫和樵夫偶尔出没,富贵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寂静的空山中,我是一名隐士,谁能知道我在后世的名声呢?

注释:

  • 桐江:江名,一般指桐江流域,水流清澈,环境幽静。
  • 千古:形容时间极久,强调白云的恒久存在。
  • 世乱:指社会动乱,表达对时局的无奈。
  • 岩栖:在山岩中栖息,隐喻隐士的生活状态。
  • 渔樵:指渔夫和樵夫,象征普通人的生活。
  • 富贵:指财富和地位,表达对物质的超然态度。
  • 寂莫:指宁静和孤寂,强调隐士的生活状态。
  • 后世名:指后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名声。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士人隐逸的思想和对世事的反思。在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盛行,许多文人选择远离政治中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实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攀龙(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子华,号松雪,晚号大白山人。高攀龙出身士族,才华横溢,以诗文著称,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表达隐逸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戊午春月朔登子陵钓台》创作于明代一个动荡的年代,社会动乱和政治腐败对许多文人造成了深深的影响。诗中流露出对世事的无奈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以桐江的石头为引子,描绘了一个宁静的隐士生活。开头两句描绘了自然风光,强调了白云与石头的恒久和难以改变的状态,暗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世事,表达出身处乱世的无奈,诗人选择在岩石中安静栖息,体现了对纷争的逃避与自我选择的坚定。

“渔樵亦偶尔,富贵岂吾情”一句,展示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渔夫与樵夫的生活象征了简单而真实的存在,富贵与权势对他毫无吸引力。最后两句“寂莫空山士,安知后世名”则传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对名声的漠然,尽管身处空山,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清晰,情感真挚,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态度结合,表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桐江一片石:开篇描绘自然,点出地点,石的坚固与白云的飘渺形成对比。
  2. 千古白云横:强调时光的流逝和自然的恒久,暗示对历史的沧桑感。
  3. 世乱无宁宇:直接表达对当时社会动乱的不满,展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4. 岩栖得此生:诗人选择在岩石中栖息,体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5. 渔樵亦偶尔:渔夫和樵夫象征普通人生活的简单,表达诗人对浮华生活的无所谓。
  6. 富贵岂吾情:明确表明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薄。
  7. 寂莫空山士:描绘隐士的孤独与宁静,强调内心的平静。
  8. 安知后世名:质疑名声的价值,表现出对名利的超脱。

修辞手法:

  • 对比:石与云、世乱与隐士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诗人内心的矛盾。
  • 象征:渔樵象征平凡与真实,反映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 排比:诗中用相似结构的句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隐逸”与“世乱”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纷乱世事的无奈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超然洒脱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桐江:象征着自然与宁静。
  • 白云:代表恒久与自由。
  • 岩栖:隐士生活的象征,反映出对世俗的逃避。
  • 渔樵:普通生活,象征对物质的淡泊。
  • 空山:象征孤独与宁静,是隐士的栖息之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桐江一片石”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自然的美丽
    • B. 社会的动乱
    • C. 隐士的生活
    • D. 富贵的追求
  2. 诗人提到“富贵岂吾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A. 富贵与我无关
    • B. 我渴望富贵
    • C. 我追求名利
    • D. 富贵是人生目标
  3.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名利
    • B. 隐逸生活
    • C. 社会地位
    • D. 旅游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贾岛《寻隐者不遇》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但王维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而高攀龙则更强调心境的超脱和对世事的思考。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淡泊,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攀龙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隐逸文化与明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