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静馀先生闭户吟 其二》

时间: 2025-01-17 10:44:26

有竹已疏林,空斋贮碧阴。

径萦萝薜远,池带荻芦深。

人静惟开卷,情閒或抚琴。

幽居多乐事,剥啄莫相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竹已疏林,空斋贮碧阴。
径萦萝薜远,池带荻芦深。
人静惟开卷,情閒或抚琴。
幽居多乐事,剥啄莫相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宁静的隐居环境。竹子稀疏地生长在树林中,空荡的书房里储存着碧绿的阴影。小径蜿蜒,通向远处的藤萝和薜荔,池塘边则长满了荻草和芦苇。人们在这里安静地翻阅书卷,闲暇时偶尔抚琴。幽居生活中有很多乐趣,外界的纷扰和喧嚣没有人来打扰。

注释

  • 竹已疏林:竹子已经稀疏,林木则显得更加空旷。
  • 空斋贮碧阴:空荡的书房中储存着碧绿的阴影。
  • 径萦萝薜远:小路蜿蜒,通向远处的藤萝和薜荔。
  • 池带荻芦深:池塘边长满了深深的荻草和芦苇。
  • 人静惟开卷:人在静谧中翻阅书卷。
  • 情閒或抚琴:心情悠闲时偶尔弹琴。
  • 幽居多乐事:幽静的居所有很多乐趣。
  • 剥啄莫相寻:外界的打扰无人来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攀龙(约1570-1620年),明代诗人,字景升,号岑舊,晚号天池散人。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山水田园诗,强调自然的恬静与人心的和谐。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选择隐居,借此表达对喧嚣世界的逃避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幽居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有竹已疏林”一句,既描绘了环境的幽静,又暗示了诗人对清幽空间的珍视。随着诗句的展开,青翠的竹林、碧阴的书斋、蜿蜒的小径、深邃的池塘,构成了一幅典雅的山水画卷。诗人置身于此,尽情享受着独处的乐趣,翻阅书卷、抚琴而乐,显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从容态度。最后一句“剥啄莫相寻”更是强调了诗人对外界纷扰的超然,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种宁静的隐居生活,虽简单却充满了诗意,彰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有竹已疏林:竹子的稀疏使得林木的空旷感更加明显,暗示出环境的宁静。
  2. 空斋贮碧阴:空荡的书斋中充满了绿色的阴影,体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清凉。
  3. 径萦萝薜远:小路蜿蜒延伸,描绘出一种闲适的漫游感。
  4. 池带荻芦深:池塘边荻草和芦苇的深厚生长,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5. 人静惟开卷:在安静的环境中,诗人沉浸于书籍之中,显示出对知识的渴求。
  6. 情閒或抚琴:在悠闲的时光里,偶尔弹琴,展现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7. 幽居多乐事:隐居的生活中充满乐趣,表现出诗人对自我选择的肯定。
  8. 剥啄莫相寻:外界的纷扰无人来打扰,诗人对宁静生活的珍视。

修辞手法

这首诗多用对仗手法,如“有竹已疏林,空斋贮碧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同时,诗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赋予自然以情感,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在宁静中寻求内心满足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林:象征清幽与坚韧。
  • 书斋:象征知识与思考。
  • 小径:象征人生的旅程与选择。
  • 池塘:象征内心的深邃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高攀龙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植物有哪些?

    • A. 竹子、荻草、芦苇
    • B. 桃花、柳树、松树
    • C. 菊花、梅花、荷花
    • D. 玫瑰、向日葵、百合
  3.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外界的依赖
    • B. 对宁静生活的珍视
    • C. 对红尘的向往
    • D. 对孤独的恐惧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二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高攀龙的诗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自我满足,王维则更多地体现出人对自然环境的感悟与融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经典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