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月同张伯可吴子往泛溪
作者: 高攀龙 〔明代〕
不作清溪泛,空令此月孤。
寒烟浮欲出,远屿淡疑无。
日月高凫鹄,行藏长荻芦。
栖迟何必恶,秋色有吾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泛舟清溪的情景,然而并没有真正去划船,只是让这轮明月显得孤零零的。寒烟若隐若现,远处的山屿似乎也变得模糊不清。日月高悬,飞鸟如凫和鹄在空中穿行,隐匿于荻芦之间。栖息停留何必在意他人的恶语,秋天的色彩正好有我这样的同伴。
注释:
- 清溪:清澈的溪水,这里指泛舟的场所。
- 孤:孤独,指月亮的孤寂。
- 寒烟:指秋天的烟雾,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 远屿:远处的岛屿,给人一种遥远模糊的意象。
- 凫鹄:凫(野鸭)、鹄(白鹤),比喻飞鸟。
- 荻芦:指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象征隐逸的生活。
典故解析:
- 月孤:古诗中常用月亮象征孤独或清冷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寂。
- 日月高悬:日月同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带有哲理意味。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高攀龙(公元1562年-1626年),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反映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洒脱。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作者可能在秋日与友人出游,借景抒情,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月为引子,通过描绘秋季的清溪景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友情与内心的孤独感。开篇“不作清溪泛,空令此月孤”直接传达了诗人未能与友人真正泛舟的遗憾和孤寂,随后通过寒烟、远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冷清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凄清。诗中“日月高凫鹄”描绘了飞鸟在秋空中自由飞翔的景象,象征着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秋色有吾徒”则表达了诗人对秋色的欣赏和对友谊的珍视,尽管有孤独感,但秋色的美丽依然可以与友人共享,展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作清溪泛”意指未能真正划船,表现了一种失落感。
- “空令此月孤”反映了月亮的孤寂,与诗人内心的感受相呼应。
- “寒烟浮欲出”描绘了秋天的冷烟,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远屿淡疑无”则表现了远处景物的朦胧,增强了诗的意境。
- “日月高凫鹄”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自由。
- “行藏长荻芦”则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栖迟何必恶”指即使栖息缓慢也不必在意外界的评说。
- “秋色有吾徒”表达了对秋日色彩的赞美和友谊的珍重。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孤独的象征。
- 拟人:寒烟似乎在浮动,给人一种生命的感觉。
- 对仗:如“日月高凫鹄,行藏长荻芦”形成优美的对仗。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尽管存在孤独感,但依然能在秋天的美丽中找到慰藉。
意象分析:
- 清溪:象征着宁静与清澈,代表心灵的纯净。
- 孤月:象征孤独和清冷的情感。
- 寒烟:象征着秋天的肃杀与冷清。
- 远屿:远方的山屿代表着人生的遥远与不可知。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转及生命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溪”象征什么?
A. 宁静与清澈
B. 喧嚣与热闹
C. 黑暗与孤独
D. 暖意与温馨 -
“寒烟浮欲出”中的“寒烟”代表什么?
A. 温暖的气息
B. 秋天的清冷
C. 春天的生机
D. 夏天的热烈 -
“日月高凫鹄”中的“凫”和“鹄”指的是什么?
A. 鱼类
B. 飞鸟
C. 草木
D. 仙人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以自然景色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但更加注重宁静的氛围。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涉及孤独与友谊的主题,但李白的风格更加豪放,情感表达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高攀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