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郑秀才贡举
作者: 皇甫曾〔唐代〕
西去意如何,知随贡士科。
吟诗向月路,驱马出烟萝。
晚色寒芜远,秋声候雁多。
自怜归未得,相送一劳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即将远行的郑秀才的关心和祝福。诗中首先提到郑秀才的出发,表示对他前往科举考场的情感。接着描绘了吟诗的情景,骑马穿过烟雾缭绕的山萝,晚上的景色渐渐变得寒冷,远处的秋声和雁鸣增添了离别的愁绪。最后,诗人自感未能归去,想要以一曲送别之歌来表达情感。
注释:
- 贡士科:指科举考试,贡士是考试的参与者。
- 吟诗向月路:指在月光下吟诵诗歌的路途。
- 烟萝:指烟雾缭绕的山间藤萝。
- 寒芜:指秋天的杂草,表现出凋零的景象。
- 候雁:指秋天候鸟归来的声音,寓意离别的愁苦。
- 一劳歌:指一首送别的歌。
典故解析:
“贡士”指的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古代科举考试是通往仕途的重要途径,表现出对友人前程的祝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曾,字子干,唐代诗人,以诗才闻名,作品多表现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色。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常关注友谊与离别。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朋友郑秀才即将前往科举考场之际,诗人对其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渗透着对离别的难舍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浓厚的抒情氛围。首句“西去意如何”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郑秀才前往科举的关切,表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接下来的“吟诗向月路”,不仅描绘了送别的场景,更加深了诗的意境,似乎在暗示着月光照耀下的孤独与思考。
“晚色寒芜远,秋声候雁多”则通过秋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晚色的寒冷与秋声的萧瑟,进一步突出离别的氛围,令人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人生的无常。最后一句“自怜归未得,相送一劳歌”则表达了诗人的自怜与对友人的祝福,虽然未能同行,但愿以一曲送别之歌来寄托情感,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去意如何:询问郑秀才前往西方的心情,直接引入主题。
- 知随贡士科:知道他是随贡士去应试,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前程的关心。
- 吟诗向月路:在明月下吟诗,展现出一种文人墨客的情趣与孤独。
- 驱马出烟萝:骑马穿越烟雾缭绕的山间,形象生动,增添了送别的情景感。
- 晚色寒芜远:描绘秋天寒冷的晚景,暗示着离别的愁苦。
- 秋声候雁多:秋声与雁鸣交织,增强了离别的情感。
- 自怜归未得:表达诗人对自己未能归去的自怜与无奈。
- 相送一劳歌:以歌声来送别友人,表现出诗人深厚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声与候雁相联系,增加了诗的意境。
- 拟人:秋声似乎在呼唤雁群,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意在表达友情与离别的情感,既有对友人的祝愿,也带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人世间的无常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烟萝:代表自然的美与人生的曲折。
- 寒芜:暗示秋天的凋零与人生的无常。
- 雁:象征离别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贡士”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
- B. 参加科举的士子
- C. 官员
-
“吟诗向月路”中“月”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思念
- C. 努力
-
整首诗的主题是关于什么的?
- A. 友情与离别
- B. 战争
- C. 自然景色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 《送别》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两首诗均描写送别,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注重理想与抱负,而皇甫曾的《送郑秀才贡举》则更专注于友情与离别情感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