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孙亦龙作亭于小山之上□余以野亭名之得诗》

时间: 2025-01-19 15:46:07

平地变丘壑,安排若自然。

为山移白石,凿沼贮清泉。

栗里有松竹,兰亭无管弦。

轩裳非我事,在野不妨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地变丘壑,安排若自然。
为山移白石,凿沼贮清泉。
栗里有松竹,兰亭无管弦。
轩裳非我事,在野不妨贤。

白话文翻译:

大地平坦却变得起伏,布局如同天然成就。
为此我移来白石,开凿池沼储存清泉。
栗树下有松竹相伴,兰亭中没有乐器声。
华丽的衣裳与我无关,身处田园不妨称贤人。

注释:

  • 平地:指平坦的土地。
  • 丘壑:丘陵和沟壑的合称,形容地形起伏。
  • 安排:布置、安排。
  • 自然:指自然状态,形容布局的自然美。
  • 白石:白色的石头,用来修筑山体。
  • 凿沼:开凿池沼,指挖掘水池。
  • :储存。
  • 清泉:清澈的泉水。
  • 栗里:指栗树下。
  • 松竹:松树和竹子,常象征高洁和坚韧。
  • 兰亭:指王羲之的兰亭,象征文人的聚会和雅集。
  • 轩裳:华丽的衣裳,指世俗的装扮。
  • 在野:在田野间,指远离世俗纷扰的状态。
  • :贤人,指有德行、有才华的人。

典故解析:

“兰亭”一词源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个著名的文人聚会地点,象征着文人之间的雅集与交流。这里提到“兰亭无管弦”,暗示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拒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字子真,号复古,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戴复古在侄孙的亭子上游玩时,受其周围自然景观的启发,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在小山之上的亭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繁华的淡然态度。开篇以“平地变丘壑”引入,展示了布局的巧妙与自然的和谐。接着提到“为山移白石,凿沼贮清泉”,表现了诗人对环境的精心营造,令人感受到他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栗里有松竹,兰亭无管弦”一句,暗示诗人在追求自然的同时,对繁华的拒绝,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一句“轩裳非我事,在野不妨贤”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在自然中获得的安宁与智慧。

整首诗回归自然,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诗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平地变丘壑:意指在平坦的地面上创造出起伏的山丘,展现了诗人对环境的改造能力。
  2. 安排若自然:布局看似天然,强调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3. 为山移白石:通过移来白石来修筑山体,表现了劳动和创造的精神。
  4. 凿沼贮清泉:开凿池沼,储存清泉,表现了诗人对水的重视与对环境的细致关怀。
  5. 栗里有松竹:在栗树旁种植松竹,象征高洁与坚贞。
  6. 兰亭无管弦:没有喧闹的乐器声,表现了对宁静的向往。
  7. 轩裳非我事:华丽的装束与自己无关,表现了对物质的淡泊。
  8. 在野不妨贤:在田野间过着闲适的生活,不妨成为贤人,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栗里有松竹,兰亭无管弦”,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平地变丘壑”比作人对自然的改造,增加了诗的形象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华世界的淡泊,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和智慧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丘:象征着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创造力。
  • 清泉:象征纯洁与清新,代表诗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 松竹:象征高洁的品格和坚韧的精神。
  • 兰亭:象征文人的聚会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兰亭”象征什么? A. 繁华的宴会
    B. 文人的雅集
    C. 自然的田园
    D. 清新的泉水

  2. 诗人对“轩裳”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喜欢
    B. 冷漠
    C. 追求
    D. 不在乎

  3. “栗里有松竹”中,松竹象征什么? A. 富贵
    B. 高洁与坚韧
    C. 繁华
    D. 宁静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戴复古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王维的诗更注重意境的营造,而戴复古则突出对环境的改造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