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郡斋水阁闲书·静观 文同 〔宋代〕 十许纹鱼弄水,一双花鸭眠沙。静观只恐惊去,无语凭栏日斜。
白话文翻译:
十多条斑纹鱼在水中嬉戏,一对花鸭在沙滩上安睡。静静地观察,只怕惊动了它们,默默无语地倚栏而立,直到太阳西斜。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许:大约十多条。
- 纹鱼:身上有斑纹的鱼。
- 花鸭:羽毛有花纹的鸭子。
- 静观:静静地观察。
- 只恐:只怕。
- 惊去:惊动而离去。
- 无语:默默无语。
- 凭栏:倚靠在栏杆上。
- 日斜:太阳西斜。
典故解析:
- 本诗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画亦有很高成就。此诗作于其郡斋水阁,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湖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文同在郡斋水阁闲暇之时,通过对湖边小动物的细致观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湖边景象。首句“十许纹鱼弄水”生动地描绘了鱼儿在水中嬉戏的情景,而“一双花鸭眠沙”则进一步以花鸭的安睡增添了画面的宁静感。后两句“静观只恐惊去,无语凭栏日斜”表达了作者对这份宁静的珍惜,生怕自己的观察会打扰到这些小动物,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十许纹鱼弄水”通过数量词“十许”和动作“弄水”描绘了鱼儿的活泼,纹鱼的斑纹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 次句“一双花鸭眠沙”以“一双”和“眠沙”描绘了花鸭的安详,花鸭的羽毛花纹增添了画面的色彩。
- 第三句“静观只恐惊去”表达了作者对这份宁静的珍惜,生怕自己的观察会打扰到这些小动物。
- 末句“无语凭栏日斜”则通过“无语”和“日斜”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及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数量词的使用(如“十许”、“一双”)增强了画面的具体性和生动性。
- 动作的描绘(如“弄水”、“眠沙”)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
- “静观只恐惊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将作者的情感投射到小动物身上。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纹鱼:象征着活泼与生机。
- 花鸭:象征着安详与宁静。
- 静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珍惜与尊重。
- 无语: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鱼有多少条? A. 十条 B. 十多条 C. 二十条 D. 三十条
- 诗中提到的花鸭有多少只? A. 一只 B. 两只 C. 三只 D. 四只
- 作者为什么“静观只恐惊去”? A. 因为鱼和鸭子很珍贵 B. 因为怕打扰到鱼和鸭子 C. 因为自己很累 D. 因为时间很晚了
- 诗的最后一句“无语凭栏日斜”表达了什么? A. 作者很无聊 B. 作者很疲惫 C. 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D. 作者很焦虑
答案:
- B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文同此诗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文同的诗更加细腻,而苏轼的诗则更加豪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文同诗集》:文同的诗集,收录了其众多诗作,包括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