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宜禄昭仁寺后轩 文同 〔宋代〕
危栏凭绝壑,欲奈此时何。 但有夕阳处,就中秋色多。 与谁同徒倚,空自发吟哦。 便觉成羁旅,归心逐雁过。
白话文翻译:
我倚靠在危险的栏杆上,面对着深不见底的峡谷,此时此刻我该如何是好? 只要有夕阳的地方,中秋的景色就显得格外美丽。 我和谁一起徘徊,空自吟咏,却无人回应。 便感到自己像是一个旅人,归乡的心随着飞翔的大雁一同远去。
注释:
- 危栏:高而危险的栏杆。
- 绝壑:深不见底的峡谷。
- 徒倚:徘徊,无所事事地倚靠。
- 吟哦:吟咏,低声吟唱。
- 羁旅:旅人,指在外漂泊的人。
- 归心:归乡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画亦有很高成就。此诗可能创作于文同游历或任职期间,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归乡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宜禄昭仁寺后轩所见的深秋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孤独感和对归乡的向往。诗中通过对夕阳和秋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在异乡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秋的夕阳和秋色为背景,通过“危栏”、“绝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和深邃的氛围。诗中的“与谁同徒倚,空自发吟哦”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无人理解的苦闷。最后两句“便觉成羁旅,归心逐雁过”则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随着飞翔的大雁一同远去的无奈和哀愁。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危栏凭绝壑,欲奈此时何。”:作者倚靠在高而危险的栏杆上,面对深不见底的峡谷,表达了对此时此刻的无奈和迷茫。
- “但有夕阳处,就中秋色多。”:只要有夕阳的地方,中秋的景色就显得格外美丽,这里通过对夕阳的描绘,展现了秋色的美丽。
- “与谁同徒倚,空自发吟哦。”:作者和谁一起徘徊,空自吟咏,却无人回应,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无人理解的苦闷。
- “便觉成羁旅,归心逐雁过。”:作者感到自己像是一个旅人,归乡的心随着飞翔的大雁一同远去,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渴望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危栏”比喻高而危险的栏杆,“绝壑”比喻深不见底的峡谷。
- 拟人:“归心逐雁过”将归乡的心情拟人化,随着飞翔的大雁一同远去。
- 对仗:“危栏凭绝壑”与“但有夕阳处”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归乡的渴望。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了作者在异乡的无奈和迷茫,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意象分析:
- 危栏:高而危险的栏杆,象征着作者所处的危险和不确定的环境。
- 绝壑:深不见底的峡谷,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深邃和迷茫。
- 夕阳:夕阳的美丽,象征着秋色的美丽和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雁:飞翔的大雁,象征着归乡的渴望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危栏”和“绝壑”分别象征着什么? A. 危险和深邃 B. 安全和浅显 C. 高和低 D. 宽和窄
-
诗中的“归心逐雁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归乡的渴望 B. 对异乡的喜爱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孤独的享受
-
诗中的“与谁同徒倚,空自发吟哦”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孤独的享受 C. 对异乡的无奈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归隐的向往。
- 杜甫的《登高》:通过对高处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归乡的渴望。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宜禄昭仁寺后轩》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文同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和孤独感,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归隐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文同诗集》:收录了文同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