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镜》

时间: 2025-01-06 15:39:53

览镜无方染白髭,垂车有疏叩丹墀。

故将军老班师后,村校书贫散学时。

百岁电光俄变灭,一场春梦莫寻思。

篱边尚有开残菊,乱插乌巾策杖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览镜无方染白髭,
垂车有疏叩丹墀。
故将军老班师后,
村校书贫散学时。
百岁电光俄变灭,
一场春梦莫寻思。
篱边尚有开残菊,
乱插乌巾策杖嬉。

白话文翻译

在镜子前照见自己,白发已悄然染上,
看到车马在宫廷前轻轻叩打。
老将军在班师归来的时候,
村里的书生贫寒无依,时光流逝。
百岁如电光般一闪而过,
一场春梦已成泡影,不必再去追寻。
篱笆边依然有几朵残菊盛开,
我随意将乌巾插在头上,拄着杖子玩乐。

注释

  • 览镜:照镜子。
  • 无方:没有方向,指没有找准镜子的位置。
  • 染白髭:白发已染上,暗指岁月的流逝。
  • 垂车:指车马经过。
  • 丹墀:红色的台阶,指宫廷。
  • 故将军:曾经的将军,暗示历史的变迁。
  • 班师:指军队打完胜仗返回。
  • 村校书:村里的书生。
  • 贫散:贫困而散落。
  • 百岁电光:形容时间的飞逝。
  • 春梦:美好的梦境,暗指虚幻。
  • 残菊:凋零的菊花,象征生命的脆弱。
  • 乌巾:黑色头巾,古代人常用的装饰。
  • 策杖:拄着拐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季真,号天泉,宋代诗人,以其豪放、清新、朴实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晚年,作者在回首往昔的同时,感慨人生的无常,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逝去青春的追忆交织而成,表达了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览镜》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在镜子前,诗人看到自己已然染白的胡须,反映出年华的逐渐流逝和对衰老的无奈。接着,通过“垂车有疏叩丹墀”,诗人描绘了车马经过宫廷的情景,暗示着权力和地位的变迁,和作为一介书生的无奈感。

诗中提到的“故将军老班师后”,则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昔日的荣耀已成过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与个人命运的无常。接下来的“百岁电光俄变灭”,更是让人感受到时间如电光般瞬息万变,生命的短暂使人感到惋惜。

最后两句,“篱边尚有开残菊,乱插乌巾策杖嬉”,用残菊的意象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坚持,而插乌巾、拄杖的嬉戏则展现了一种洒脱和豁达的态度,似乎在告诉读者尽管生活中有许多无常,我们仍然可以选择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社会变迁的独特理解,展现了人性中对美好与哀愁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览镜无方染白髭:在镜子前照见自己,发现白发已然染上,表现出对衰老的感慨。
  2. 垂车有疏叩丹墀:车马轻轻叩打宫廷台阶,暗示权力和地位的无常。
  3. 故将军老班师后:老将军的归来让人感慨历史的变迁。
  4. 村校书贫散学时:村里的书生生活贫困,显示出知识与生活的矛盾。
  5. 百岁电光俄变灭:生命短暂如电光一闪而过,强调时间的无情。
  6. 一场春梦莫寻思:美好的梦境一旦逝去,不必再去追寻,表现出对虚幻的释怀。
  7. 篱边尚有开残菊:篱笆边依然有残菊开放,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8. 乱插乌巾策杖嬉:随意插上乌巾,拄着杖子玩乐,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电光,形象生动。
  • 对仗:如“百岁电光”和“一场春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残菊”、“乌巾”等,充满了象征意义,表现生活的坚持与洒脱。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镜中白发、历史变迁、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传达出对人生无常和生活态度的反思,体现了一种淡然与豁达的处世哲学。

意象分析

  • 镜子:象征自我反省与认识。
  • 白发:代表衰老、岁月的流逝。
  • 丹墀:象征权力与地位。
  • 残菊: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坚持。
  • 乌巾:表明一种生活的洒脱与随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百岁电光”比喻什么?

    • A. 时间短暂
    • B. 电闪雷鸣
    • C. 繁花似锦
  2. “篱边尚有开残菊”中“残菊”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衰老与坚持
    • C. 繁荣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春天的欢愉
    • B. 人生的无常与洒脱
    • C.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较,刘克庄的《览镜》同样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但刘克庄更倾向于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内心的思考,而杜甫则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反映人生的沉重与悲壮。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