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杂诗六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5:13:24

石润云先动,桥平水渐过。

野阴添晚重,山意向秋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润云先动,桥平水渐过。
野阴添晚重,山意向秋多。

白话文翻译:

石头被雨水冲刷后变得湿润,云彩开始移动,桥面平坦,水流渐渐流过。野外的阴影在傍晚时分变得更加浓重,山的气息似乎更向秋天靠近。

注释:

  • 石润:石头因雨水而湿润。
  • 云先动:云彩开始移动,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
  • 桥平:桥面平坦,水流在桥下缓缓流过。
  • 野阴:野外的阴影,暗示傍晚时分的宁静。
  • 添晚重:傍晚时分,阴影更加浓厚。
  • 山意向秋多:山的气息似乎更接近秋天,暗示季节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1257),字仲翔,号天籁,金朝诗人、词人,兼擅书法。元好问的诗歌以其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情感的细腻表达。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山中居住的闲暇时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林秋意的感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山居杂诗六首 其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秋日情感。诗的前两句“石润云先动,桥平水渐过”通过描绘雨后石头的润泽、云彩的轻动、平坦的桥面与水流的流动,营造了一种清新而富有生机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动态,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后两句“野阴添晚重,山意向秋多”则转向了傍晚时分的寂静与深邃,野外的阴影愈加浓重,似乎在提醒人们夜幕的降临,也象征着思绪的沉淀。山的意象则与秋天的气息相融合,构成了一幅秋日山居之景,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受。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态与对时光流逝的思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石润云先动:描绘了自然界在雨后复苏的生机,石头的润泽与云彩的移动让人感受到生动的气息。
    2. 桥平水渐过:桥面平坦,水流缓慢而安静,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3. 野阴添晚重:随着傍晚的到来,野外的阴影加重,给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感觉。
    4. 山意向秋多:山的气息似乎更趋向于秋天,暗示季节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时间的流逝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通过“云先动”“山意向秋多”的描写,赋予自然界以生命和情感。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情感基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坚韧与静谧,暗示着自然界的恒久。
  • :象征着变幻与自由,体现了生命的流动。
  • :象征着连接与通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象征着流动与时间,暗示着生命的不断前行。
  • 野阴:象征着宁静与深邃,表达了傍晚时分的安静氛围。
  • :象征着高远与厚重,体现了自然的伟大与庄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石润云先动”中“润”字的意思是? A. 干燥
    B. 湿润
    C. 刺激
    D. 快速

  2. 诗中描绘的主要季节是什么?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3. “桥平水渐过”传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喧闹
    B. 宁静
    C. 紧张
    D. 混乱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受与思考,但更侧重于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强调了旅途的急促与对自然景色的瞬间捕捉,展现了另一种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文集》
  • 《金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