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淮晚望》
时间: 2025-01-01 15:12: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淮晚望
作者: 王卿月 〔宋代〕
目断长淮渺莽中,
孤城突兀倚层空。
寒砧几许递秋信,
渔笛一声横晚风。
龙吐晴云岚气白,
鸦翻落日水天红。
扁舟今夜宿何许,
赤壁断矶芦苇丛。
白话文翻译
在遥望长淮的尽头,茫茫的景色中,孤独的城池高耸入云。寒冷的砧声传来,仿佛在传递秋天的消息,一声渔舟的笛声在晚风中飘荡。龙吐出晴空的白云,乌鸦在落日的余晖中翻飞,水天一色,红光映照。今夜的小船将停在哪里呢?是在那赤壁的断崖与芦苇丛中吗?
注释
- 长淮:指长江的淮河部分,象征远方与辽阔。
- 突兀:高耸的样子,形容孤城的巍峨。
- 寒砧:指寒冷的敲打声,砧是指木工用的砧板,传递秋天的氛围。
- 渔笛:渔民用的笛子,传达了一种悠闲的生活情景。
- 龙吐晴云:比喻天上清澈的白云,如龙的吐息。
- 鸦翻:乌鸦在空中飞翔,形象生动。
- 赤壁: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之地,具有历史文化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卿月,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以清新脱俗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对自然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身的情感,也反映了时代背景对人的影响。
诗歌鉴赏
《长淮晚望》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长淮的壮丽与孤寂,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伤与对未来的迷茫。开篇“目断长淮渺莽中”,给人以辽阔无垠的感觉,仿佛诗人在高处俯瞰,产生了一种孤独的情绪。接着“孤城突兀倚层空”,孤城的描写更加强化了这种孤独感,似乎在诉说着人间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诗中“寒砧几许递秋信”,通过寒砧的声音传递出秋天的信号,营造了一个萧瑟的环境,令人感受到浓厚的秋意。
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诗人也融入了人文情怀,渔笛声与晚风的交织,仿佛把人带入了一个宁静的渔村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后面的“龙吐晴云岚气白,鸦翻落日水天红”,则通过色彩的变化,描绘出一幅动态的画面,表现出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最后的“扁舟今夜宿何许”,留给读者一种思考的空间,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对归属感的渴望。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壮阔的自然景观,又有细腻的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目断长淮渺莽中:诗人站在高处眺望,长江淮河的尽头在茫茫的景色中显得无比渺小。
- 孤城突兀倚层空:孤城高耸,似乎在与天空对峙,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 寒砧几许递秋信:砧声传来,象征秋天的来临,传达出一种伤感。
- 渔笛一声横晚风:渔舟的笛声在晚风中悠扬,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龙吐晴云岚气白:形象地描绘了白云在空中飘动的景象。
- 鸦翻落日水天红:乌鸦在落日的光辉中飞翔,展现出美丽的晚霞。
- 扁舟今夜宿何许: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给人以思考。
- 赤壁断矶芦苇丛:用赤壁这一历史典故,连接了自然与历史的深厚底蕴。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吐晴云”,将自然现象与龙的形象结合。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得景物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和意象上都体现了对仗的工整。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归属的感慨,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同时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迷茫与寻求。
意象分析
- 长淮:象征辽阔与遥远,承载着诗人的思绪。
- 孤城:孤独与渺小,反映人的处境。
- 寒砧:传递秋的萧瑟,象征时间的流逝。
- 渔笛: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景象,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 赤壁: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增加了诗的厚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淮”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黄河
- B) 长江
- C) 淮河
- D) 太湖
-
“寒砧几许递秋信”中的“寒砧”是指什么?
- A) 寒冷的天气
- B) 木工用的砧板
- C) 渔民的工具
- D) 秋天的景象
-
诗中提到的“赤壁”有什么历史背景?
- A) 赤壁之战
- B) 三国演义
- C) 唐朝诗人
- D) 南宋时期
答案:
- B) 长江
- B) 木工用的砧板
- A) 赤壁之战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但更注重于心灵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则更多地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思考,情感上更为激荡。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简明导读》
- 《唐宋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