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梵才上人归天台》

时间: 2025-01-01 15:02:44

芳袍麟殿赐蒲茸,道胜年来请谒慵。

贝叶罢翻双凤阙,石房归掩五芝峰。

朝贤远乞裁诗稿,海客争传出定容。

后代何人续僧史,好将安远比高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梵才上人归天台
徐舜俞 〔宋代〕

芳袍麟殿赐蒲茸,道胜年来请谒慵。
贝叶罢翻双凤阙,石房归掩五芝峰。
朝贤远乞裁诗稿,海客争传出定容。
后代何人续僧史,好将安远比高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天台的高殿上,您身着芳香的袍子,接受了庙宇的赐予,虽然道理高深,却总是懒于前来拜访。
贝叶经书不再翻动,双凤的华美殿门关闭,您在石房中隐居,回归了五芝峰的幽静。
朝中的贤士远道而来请求您为他们写诗,海上的游客竞相传颂您的美名。
未来的世代,谁将继续编撰僧人的历史呢?我希望能与安远相比,成为高尚的人物。

注释:

  • 芳袍:指用芳香的布料做的袍子,象征高贵。
  • 麟殿:指高雅的殿堂,寓意佛教的圣地。
  • 蒲茸:一种植物,常用于祭祀或作为佛教的供品。
  • 贝叶:古代佛教经典的书写材料。
  • 双凤阙:象征华美的殿门。
  • 五芝峰:指天台山的五芝峰,是佛教的圣地之一。
  • 安远:指安远和尚,历史上著名的僧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舜俞,字子升,号竹溪,南宋时期诗人,以其诗风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山水、佛道哲学,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送梵才上人归天台》是徐舜俞为送别一位高僧而作。这首诗表达了对高僧梵才的敬仰与不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对梵才上人的崇敬与惜别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芳袍麟殿”、“双凤阙”等,构建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表现了高僧的高贵与道德修养。诗的开头以“芳袍麟殿”引入,便为整首诗奠定了崇高的基调,表现出对高道士的尊重。

在内容上,诗人不仅描绘了高僧的归隐生活,还反映了社会对其文学才华的认可,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的希望。最后两句则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僧人历史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忧虑与期望。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既有对个人的怀念,也有对文化的展望,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芳袍麟殿赐蒲茸:诗人以“芳袍”形容梵才的高贵与优雅,隐喻其地位与身份。
  2. 道胜年来请谒慵:虽然道理高深,但高僧却显得懒于出门拜访,表现了一种出世的洒脱。
  3. 贝叶罢翻双凤阙:象征着经典的沉静,双凤阙的关闭暗示高僧的归隐与深思。
  4. 石房归掩五芝峰:高僧选择隐居于五芝峰,表现了对自然与内心平静的追求。
  5. 朝贤远乞裁诗稿:朝中有贤士来请教,表现出对高僧才华的渴求与尊重。
  6. 海客争传出定容:海上的旅客竞相传颂其美名,显示其影响力。
  7. 后代何人续僧史:对未来僧人历史的反思,表现出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8. 好将安远比高从:希望自己能与著名僧人安远相比,显示出诗人的追求与理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贝叶罢翻双凤阙”与“石房归掩五芝峰”,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高僧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深刻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高僧的描述,传达了对高尚品德的崇敬与对文化传承的关切。诗人以梵才作为象征,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 芳袍:象征高贵与优雅,代表了高僧的身份。
  • 麟殿:象征佛教的神圣与庄严。
  • 双凤阙:代表华美与荣耀,反映出高僧的地位。
  • 五芝峰:象征隐逸与宁静,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芳袍”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祭品
    C. 高贵的袍子
    D. 一种乐器

  2. “贝叶罢翻双凤阙”中,贝叶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书写材料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寺庙
    D. 一种乐器

  3. 诗人希望未来的人能与谁相比? A. 梵才
    B. 安远
    C. 朝贤
    D. 海客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比较徐舜俞的《送梵才上人归天台》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但徐舜俞更侧重于对高僧的崇敬与文化的传承,而王维则更多关注于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徐舜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