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长城(一题作塞下曲)》

时间: 2025-01-01 15:13:42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益的《登长城(一题作塞下曲)》原文如下:

汉家今上郡,
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
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
不战四夷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长城的壮丽与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宁的感慨。诗中提到汉朝的边境和秦朝的长城,描述了天空阴云密布的景象,以及在没有风沙的情况下,长城呈现出一种惊惧的状态。最后,诗人赞美了现任的圣明君主,使得四方的敌人都不敢侵犯,国家因此得以安宁。

注释:

  • 汉家: 指汉朝,代表着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
  • 今上郡: 今指现在的统治者,郡是古代行政单位,暗示边疆的安定。
  • 秦塞: 指秦朝的防御工事,长城是其标志性建筑。
  • 云长惨: 意指天空中的云层显得阴沉、阴郁。
  • 无风沙自惊: 本没有风沙,却让人感到震惊,可能暗指长城的孤寂和荒凉。
  • 圣天子: 指代当时的皇帝,是对其治国安民能力的赞美。
  • 四夷平: 四方的敌人都已平定,表示国家的和平与安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事,历史悠久,象征着民族的坚韧和不屈。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朝时更为完善,成为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设施。诗人通过长城的描绘,反映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与自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字次山,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主要以边塞诗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国家的关怀和对战争的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

《登长城》创作于唐朝,正值国家强盛时期,诗人身处边疆,目睹边防的安宁与历史的厚重,感慨万千。长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象征着国家的安全与和平。

诗歌鉴赏:

《登长城》一诗通过对长城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伟大。诗人在高处眺望,既有对古代战争的思考,也有对和平时代的感慨。首联提到“汉家今上郡”,将诗歌的背景设定在汉朝时期,突显出对历史的敬仰。接着,诗人描写的“秦塞古长城”,不仅让人想起了古代的防御工事,更引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思考。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这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暗示了长城的孤独与凄凉,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沉重。而“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则转向现状,赞美了当时明君的治国之道。诗人在赞美中寄托了对国家安宁的期望,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独特,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汉家今上郡: 提到汉朝,表达诗人对汉代国力强盛的怀念。
  2. 秦塞古长城: 通过古老的长城,联想到历史的沉重与民族的精神。
  3. 有日云长惨: 描绘了阴沉的天空,象征长城的孤独与悲凉。
  4. 无风沙自惊: 在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长城依然显得孤寂。
  5. 当今圣天子: 赞美现任皇帝的英明与治国之道。
  6. 不战四夷平: 表达国家安宁的状态,反映出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云长惨”用云彩比喻长城的孤独感。
  • 对仗: 诗中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 通过“无风沙自惊”使自然景象与情感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长城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国家安宁的向往,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城: 象征着民族的坚韧与不屈,历史的沉重。
  • : 反映了情感的阴郁与悲凉。
  • 皇帝: 代表治国理政的智慧与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汉家”指代哪个朝代?

    • A. 唐朝
    • B. 汉朝
    • C. 秦朝
  2. “云长惨”中的“长”指的是?

    • A. 高
    • B. 长久
    • C. 长城
  3. 诗中“当今圣天子”指代的是?

    • A. 任何皇帝
    • B. 现任皇帝
    • C. 历史上的皇帝

答案:

  1. B. 汉朝
  2. C. 长城
  3. B. 现任皇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 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慨。
  • 《别董大》: 通过离别场景表现出对友人的深切情感。

两首诗在主题上都渗透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但《登长城》更侧重于历史与国事的思考,而其他诗作则更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