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献刘济
草绿古燕州,莺声引独游。
雁归天北畔,春尽海西头。
向日花偏落,驰年水自流。
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燕州,草色青翠,黄莺的歌声吸引我独自游玩。大雁飞回北方,春天的尽头在海的西边。朝阳下,花儿似乎已经凋零,光阴如流水般逝去。我心怀感恩,知道有这片土地,但却不愿去登上京楼远望。
注释:
- 燕州:指古代的燕地,今河北一带。
- 莺声:指黄莺的鸣叫声,象征春天的来临。
- 雁归:指大雁在秋冬季节迁徙回北方,象征季节的变化。
- 向日花偏落:指向阳的花朵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凋谢,反映时间流逝。
- 驰年:形容时间的迅速流逝。
- 京楼:指望京楼,象征着远方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益,字义山,唐代诗人,生于陕州,工诗,尤其擅长边塞诗。李益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情感描绘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李益任职于燕州期间,表现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献刘济》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燕州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联“草绿古燕州,莺声引独游”中,诗人以“草绿”与“莺声”开篇,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接着“雁归天北畔,春尽海西头”将视野扩展到北方,暗示季节的变换与时间的流逝,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第三联“向日花偏落,驰年水自流”中,花瓣的凋谢与水流的匆匆相呼应,表现了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与无情。最后一句“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则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感激与归属感,虽然心有所向,但最终选择了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传达了对亲情、乡情的深刻反思,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绿古燕州:描写燕州的春天,草色青翠。
- 莺声引独游:黄莺的鸣叫声引导我独自游玩。
- 雁归天北畔:大雁飞回北方的天空。
- 春尽海西头:春天的尽头在西边的海岸。
- 向日花偏落:朝阳下的花瓣开始凋落。
- 驰年水自流:光阴如流水般流逝。
- 感恩知有地:心怀感恩,知道有这片土地。
- 不上望京楼:不愿去登高远望京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草绿”与“莺声”、“驰年”与“水流”构成对仗,使诗句更加工整。
- 拟人:将“向日花”拟人化,增添了情感色彩。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形成深刻的诗意。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着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最终传达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与归属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绿:象征生机与希望。
- 莺声:代表春天的到来,充满活力。
- 雁归:象征迁徙的季节,寓意时间的流逝。
- 向日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好,既有希望也有无奈。
- 京楼:象征理想与追求,表达对远方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燕州”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今河北
- B. 今陕西
- C. 今山西
- D. 今湖南
-
诗中“莺声引独游”的意思是:
- A. 黄莺的叫声吸引我去游玩
- B. 黄莺引导我回家
- C. 独自游玩没有声音
- D. 游玩时莺声不再
-
诗人在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追求远方的理想
- B. 对故土的感激与珍惜
- C.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D. 对春天的向往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李益的《献刘济》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前者更侧重于对故土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而后者则着重于对远方景色的向往与征途的豪情。两者都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但表达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李益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