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歌》

时间: 2025-01-01 14:18:10

百马饮一泉,一马争上游。

一马喷成泥,百马饮浊流。

上有沧浪客,对之空叹息。

自顾缨上尘,裴回终日夕。

为问泉上翁,何时见沙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马歌
唐代:李益

百马饮一泉,一马争上游。
一马喷成泥,百马饮浊流。
上有沧浪客,对之空叹息。
自顾缨上尘,裴回终日夕。
为问泉上翁,何时见沙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马在同一泉水旁饮水的情景。百匹马争先恐后,其中一匹马为了争夺先机,喷出泥水,导致其他马只好饮用浑浊的水。上面有位沧浪的客人,看到这一幕不禁空自叹息。他自己也知道衣缨上沾满了尘土,整天在原地徘徊。于是问泉边的老翁,何时才能见到清澈的沙石。


注释:

字词注释:

  • :喝,饮水。
  • :泉水,指清泉。
  • :争抢。
  • :喷出,吐出。
  • 浊流:浑浊的水流。
  • 沧浪:指大海,这里引申为一种空旷、孤独的意境。
  • 叹息:感叹,叹气。
  • :衣服上的饰带。
  • 裴回:徘徊,意为徘徊不去。
  • :老者,这里指泉边的老者。

典故解析:

  • 沧浪客:古代文人常以沧海、沧浪象征深远和孤独,反映诗人对于世事的感慨。这里的“沧浪客”代表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反映出诗人对人世纷扰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生于公元六世纪,以边塞诗和古风著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常表现游子思乡和边疆生活的艰辛。李益的作品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情冷暖,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
《饮马歌》创作于唐代背景下,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批判。通过对马争饮泉水的描绘,隐喻人们在竞争中失去理智,导致生活的浑浊与混乱。


诗歌鉴赏:

《饮马歌》以生动形象的意象描绘了百马争饮泉水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冲突。诗中“一马喷成泥,百马饮浊流”一联,生动地表现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个体的自私行为如何影响了集体的利益,最终导致了共同的困境。这种对比不仅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也暗示了对人性中自私一面的深刻思考。

上面的沧浪客以冷静的姿态观察这一切,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人性悲剧的深切感悟。诗的最后一句“为问泉上翁,何时见沙石”,则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期盼着清澈与和谐的回归,这种渴望与现实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既有对个体行为的思考,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表现了深邃的思考与情感,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马饮一泉:众多马匹聚集在同一泉水旁边饮水,暗示了竞争的场面。
  2. 一马争上游:其中一匹马为了争取先机,表现出激烈的竞争心理。
  3. 一马喷成泥:这匹马的争抢导致喷出泥水,产生了混乱。
  4. 百马饮浊流:结果是众多马只能饮用混浊的水,反映了集体受到个体行为影响的无奈。
  5. 上有沧浪客:远处有个沧浪客在看这一切,他的存在是对这一景象的旁观与思考。
  6. 对之空叹息:他对此情此景感到无奈,发出叹息。
  7. 自顾缨上尘:他意识到自己也沾满了尘土,暗示与环境的联系。
  8. 裴回终日夕:整日徘徊,心中充满无奈与思考。
  9. 为问泉上翁:他向泉边的老者发问,寻求智慧与答案。
  10. 何时见沙石:期盼清澈的泉水能够再现,象征一种理想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马争泉水比喻人类社会的竞争。
  • 拟人:将马赋予人类的情感和行为,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百马饮一泉,一马争上游”,工整的对仗加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马匹争饮的场景,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竞争与自私的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清澈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竞争与欲望。
  • 泉水:象征生命与理想。
  • 沧浪客:代表旁观者的智慧与无奈。
  • 沙石:象征清澈与理想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饮马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李益
    D. 白居易

  2. 诗中“百马饮一泉”主要反映了什么主题?
    A. 和谐共处
    B. 竞争与冲突
    C. 自然风光
    D. 友情

  3. 诗中“沧浪客”的身份是?
    A. 马
    B. 诗人
    C. 旁观者
    D. 老翁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马诗二首》——王维
  • 《白马篇》——李贺

诗词对比:

  • 李益《饮马歌》王维《马诗二首》:两者都涉及马,前者关注竞争与混乱,后者则更多表现马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益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