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马二首》

时间: 2025-01-06 12:19:31

萧萧霜鬓独惊秋,病眼天边暮倚楼。

已老冯唐犹不遇,思归庾信正多愁。

溪通积雨流方壮,山入重云翠未休。

一梦淮南经岁别,菊林还向洛阳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萧霜鬓独惊秋,病眼天边暮倚楼。已老冯唐犹不遇,思归庾信正多愁。溪通积雨流方壮,山入重云翠未休。一梦淮南经岁别,菊林还向洛阳浮。

白话文翻译

满头白发在秋风中萧瑟,独自倚楼望着天边的暮色。即使像冯唐那样年老,仍未得志;思念归乡的庾信,心中满是忧愁。溪水因积雨而流势壮大,山峦穿入重重云雾,翠色未减。一场梦回淮南,已经历一年的离别,菊花林仿佛漂浮在洛阳之上。

注释

  • 萧萧霜鬓:形容头发如霜,萧瑟凋零。
  • 独惊秋:独自感受到秋天的到来,暗喻年老。
  • 病眼:指视力不佳,或心情不佳。
  • 天边暮倚楼:傍晚时分,独自倚楼远望。
  • 冯唐:汉代名臣,晚年未得重用,此处比喻作者自己。
  • 庾信:南朝文学家,有《哀江南赋》等作品,此处比喻作者思乡之情。
  • 溪通积雨流方壮:溪水因连日降雨而流势壮大。
  • 山入重云翠未休:山峦穿入重重云雾,依然苍翠。
  • 一梦淮南经岁别:一场梦回淮南,已经历一年的离别。
  • 菊林还向洛阳浮:菊花林仿佛漂浮在洛阳之上,暗喻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作于张耒晚年,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人生不得志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和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首句“萧萧霜鬓独惊秋”以“霜鬓”自喻,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年老的模样,而“独惊秋”则传达了他在秋天感受到的孤独和凄凉。中间两句通过冯唐和庾信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不得志和思乡之情的感慨。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壮阔和苍凉。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萧萧霜鬓独惊秋:以“霜鬓”自喻,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年老的模样,而“独惊秋”则传达了他在秋天感受到的孤独和凄凉。
  2. 病眼天边暮倚楼:傍晚时分,独自倚楼远望,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无奈。
  3. 已老冯唐犹不遇:通过冯唐的典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不得志的感慨。
  4. 思归庾信正多愁:通过庾信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5. 溪通积雨流方壮:描绘了自然景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壮阔。
  6. 山入重云翠未休: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苍凉。
  7. 一梦淮南经岁别:一场梦回淮南,已经历一年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8. 菊林还向洛阳浮:菊花林仿佛漂浮在洛阳之上,暗喻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霜鬓”比喻年老。
  • 典故:如冯唐和庾信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 对仗:如“萧萧霜鬓”与“病眼天边”,“溪通积雨”与“山入重云”。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不得志的无奈和悲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鬓:比喻年老。
  • :象征时光流逝和孤独。
  • 病眼:比喻心情不佳。
  • 天边暮:象征孤独和无奈。
  • 溪通积雨:象征内心的壮阔。
  • 山入重云:象征内心的苍凉。
  • 菊林:象征故乡和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霜鬓”比喻什么? A. 年老 B. 疾病 C. 孤独 D. 贫穷

  2. 诗中提到的“冯唐”和“庾信”分别代表什么? A. 年老和疾病 B. 不得志和思乡 C. 孤独和贫穷 D. 疾病和孤独

  3. 诗中“溪通积雨流方壮”表达了什么? A. 内心的壮阔 B. 内心的苍凉 C. 内心的孤独 D. 内心的无奈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庭坚《秋怀二首》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归马二首》与黄庭坚的《秋怀二首》都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但黄庭坚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张耒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