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放言二十一首》

时间: 2025-01-14 17:00:12

秦人焚诗书,意欲遂绝灭。

六经至今存,何曾损毫发。

兴衰有天理,人力自浅拙。

不忧骊山墓,回首遭发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人焚诗书,意欲遂绝灭。六经至今存,何曾损毫发。兴衰有天理,人力自浅拙。不忧骊山墓,回首遭发掘。

白话文翻译:

秦朝的人焚烧诗书,意图彻底毁灭文化。然而六经至今仍然存在,丝毫未损。国家的兴衰自有天理,人的努力显得浅薄笨拙。不必担忧秦始皇的骊山墓,最终也会被后人发掘。

注释:

  • 秦人焚诗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意在统一思想,消除异端。
  •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
  • 兴衰有天理:指国家的兴衰有其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完全控制。
  • 骊山墓:指秦始皇的陵墓,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作者通过回顾秦朝焚书坑儒的历史,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秦朝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诗中,“六经至今存,何曾损毫发”一句,强调了文化的不朽和历史的不可磨灭。作者认为,国家的兴衰有其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完全控制,这种观点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最后,作者以秦始皇的骊山墓为例,暗示了即使是强大的帝王也无法逃脱历史的审判,进一步强化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历史的公正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秦人焚诗书,意欲遂绝灭:秦朝焚烧诗书,意图彻底毁灭文化。
  2. 六经至今存,何曾损毫发:六经至今仍然存在,丝毫未损。
  3. 兴衰有天理,人力自浅拙:国家的兴衰自有天理,人的努力显得浅薄笨拙。
  4. 不忧骊山墓,回首遭发掘:不必担忧秦始皇的骊山墓,最终也会被后人发掘。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秦朝焚书与六经至今存在的对比,强调文化的坚韧不拔。
  • 象征:骊山墓象征着秦始皇的权威和永恒,但最终也会被发掘,象征历史的公正和不可逃避。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作者通过回顾历史,强调了文化的不朽和历史的公正,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历史规律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六经:象征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 骊山墓:象征着秦始皇的权威和永恒,但也暗示了历史的审判和不可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耒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六经”不包括以下哪一部? A. 《诗经》 B. 《尚书》 C. 《春秋》 D. 《论语》 答案:D

  3. 诗中的“骊山墓”指的是谁的陵墓? A. 汉武帝 B. 秦始皇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草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耒《冬日放言二十一首》与杜甫《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对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有详细介绍。
  • 《中国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全面的介绍,有助于理解张耒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