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作墨渖决讼吏皆退立一丈外戏作此诗》

时间: 2025-01-04 07:32:56

客鬓新添几缕丝,山城且付一官痴。

空蒙碧霭笼香岫,霮*玄云起墨池。

判牒不妨闲作草,坐衙聊得细哦诗。

吏民莫怪秋来健,渐近南山射虎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鬓新添几缕丝,山城且付一官痴。
空蒙碧霭笼香岫,霮玄云起墨池。
判牒不妨闲作草,坐衙聊得细哦诗。
吏民莫怪秋来健,渐近南山射虎时。

白话文翻译:

我头上的白发又添了几缕,山城的事务就交给这官员来处理。
轻雾朦胧的青山被香气笼罩,阴云密布的天空如同墨池。
处理公文时,闲暇之余我就草草写写,坐在衙门里也能轻声吟诵诗篇。
百姓们不要怪我在秋天依然健朗,渐近南山打猎的时节。

注释:

  • 客鬓:客人(指自己)的鬓发,表示白发。
  • 山城:指的是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常指偏远的山中城市。
  • 官痴:形容对官务事务不太上心的官员。
  • 空蒙:指轻雾弥漫,朦胧的样子。
  • 碧霭:青色的雾霭。
  • :文书,公文。
  • :草草,简单地写。
  • :衙门,官府。
  • 细哦诗:轻声吟诵诗句。
  • 射虎:打猎,秋天是猎猎季节。

典故解析:

“南山射虎”中的“南山”可能指中国南方的某个山脉,猎虎寓意勇敢追求目标,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追求。南山在古代诗词中常用以象征高远的志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诗人和爱国志士。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国家的忧虑。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官场的淡泊与对诗歌的热爱。诗中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兼顾对世事的关注与对文学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轻松的笔调描绘了作者的日常生活与内心情感,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开篇两句提到自己新添的白发,暗示了诗人年近古稀,却依然心系山城的事务,表现出对生活的坦然与责任感。接着描绘了朦胧的山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欣赏。

“判牒不妨闲作草”一句,透露出诗人在处理公文时的悠然自得,他将公文写作视为一种随意的创作,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官场繁琐事务的超然。最后两句则通过对季节的描写,反映出秋天的季节感和猎猎的气息,暗示着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对自由的向往,尽管岁月渐渐流逝,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位诗人的艺术才华以及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客鬓新添几缕丝:白发增多,代表岁月的流逝。
  2. 山城且付一官痴:将山城的事务托付给一个不太上心的官员,表现出对官场的不满与无奈。
  3. 空蒙碧霭笼香岫:描绘了山间的美丽景色,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
  4. 霮玄云起墨池:阴云密布,诗人用“墨池”比喻情绪,反映内心的感受。
  5. 判牒不妨闲作草:处理公文时的轻松态度,表现出对律法的冷静与自信。
  6. 坐衙聊得细哦诗:在官署中轻声吟唱诗歌,表现出对文学的热爱。
  7. 吏民莫怪秋来健:对百姓的安慰,表示自己虽然年老却依然健康。
  8. 渐近南山射虎时:暗示猎猎季节的到来,象征追求目标的勇气。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墨池”比喻内心的复杂情感。
  • 对仗:如“山城且付一官痴”、“空蒙碧霭笼香岫”,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细哦诗”表现诗人对诗歌的亲密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和对诗歌的热爱,反映出人生态度的从容与积极,尽管年岁已高,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与追求。

意象分析:

  • 客鬓:象征岁月与人生的无常。
  • 山城:代表诗人所处的环境与生活状态。
  • 碧霭:暗喻自然环境的宁静与美好。
  • 墨池:象征情感的深邃与复杂。
  • 南山:代表追求与勇气的目标,寓意人生的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山”指的是什么? A. 一位诗人
    B. 一座山脉
    C. 一种情感

  2.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忧虑与紧张
    B. 轻松与淡泊
    C. 忍耐与消极

  3. 诗中的“吏民”指的是? A. 官员
    B. 百姓
    C. 诗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个人的情感。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陆游与李白的诗作,虽然都描绘了自然与人生,但李白更注重豪放与激情,而陆游则表现出一种内敛与思考的态度。通过两者的对比,可以更深入理解不同风格的诗人对生活的不同感受与表现。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