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十二景 其六 绝景亭》

时间: 2025-01-01 14:41:36

四顾林峦似列屏,一源流水响泠泠。

游人到此忘归去,名称虚堂绝景亭。

意思解释

灵岩十二景 其六 绝景亭

作者: 释仁钦 〔宋代〕


原文展示:

四顾林峦似列屏,一源流水响泠泠。
游人到此忘归去,名称虚堂绝景亭。


白话文翻译:

四周的山峦如同屏风般排列着,一条溪水潺潺流过,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游人来到这里,陶醉于美景,忘记了回家的时间,称之为“虚堂绝景亭”。


注释:

  • 四顾: 四周环顾。
  • 林峦: 树木和山峦。
  • 似列屏: 像排列成屏风一样。
  • 一源流水: 一条源头的溪水。
  • 响泠泠: 清脆的流水声。
  • 游人: 游览的人。
  • 忘归去: 忘记回家的时间。
  • 虚堂: 亭子的名称。
  • 绝景亭: 意为极美的景色的亭子。

典故解析:

绝景亭是指灵岩风景区中的一个著名景点,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此景点的名称暗示了其独特的美丽,有“绝”字体现出其景色之美的绝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仁钦,宋代僧人,因信仰佛教而以禅宗为主,擅长诗词创作,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灵岩山,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游人对美景的沉醉,描绘了山水之美与人情之趣。


诗歌鉴赏:

《绝景亭》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灵岩的自然美,四周的林峦如屏风般环绕,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的氛围。溪水的声响清脆悦耳,增添了生动的气息。诗中“游人到此忘归去”一句,生动地体现了人们在美景面前的陶醉与忘我。这个亭子不仅是观景的地方,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诗的结尾用“名称虚堂绝景亭”将亭子的名字与其景色相连,突显出亭子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寄托之所。整体上,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仰,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四顾林峦似列屏”:描绘四周山峦如屏风般排列,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 “一源流水响泠泠”:强调流水的悦耳声响,增强了生动感。
    • “游人到此忘归去”:表现游人陶醉于美景中,忘却了归家的时光。
    • “名称虚堂绝景亭”:将亭子的名称与其独特的美景相结合,暗示了人们对这个地方的赞美。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林峦比作屏风,形象生动。
    • 拟人:流水“响泠泠”,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力。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沉醉与忘我。


意象分析:

  • 林峦: 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 流水: 代表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消逝。
  • 游人: 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向往与探索。
  • 绝景亭: 作为人和自然的连接点,象征着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林峦似列屏”描述的是怎样的景象?

    • A. 像一面墙
    • B. 像屏风
    • C. 像一条河
    • D. 像一座山
  2. 游人来到绝景亭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 A. 想回家
    • B. 忘记归去
    • C. 感到无聊
    • D. 继续旅游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山水自然之美,强调了自然的恬静与人心的宁静,而释仁钦的《绝景亭》则更侧重于游人与自然的互动,表达了对美景的沉醉。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大全》
  • 《中国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