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大宁司理贽俞帅》

时间: 2025-01-19 15:31:31

见说三关息虎貔,风高白产卷旌旗。

擎天磔柱瞿唐险,保蜀夫模阵石奇。

誓出离山禽仲达,肯屯汉口学姜维。

枕戈心事闻鸡起,未必间眠听竹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说三关息虎貔,风高白产卷旌旗。
擎天磔柱瞿唐险,保蜀夫模阵石奇。
誓出离山禽仲达,肯屯汉口学姜维。
枕戈心事闻鸡起,未必间眠听竹枝。

白话文翻译:

听说三关之地,虎豹已平息,
在高风中,白色的旗帜高高飘扬。
支撑苍天的磕磕石柱,瞿唐山的险峻,
保卫蜀地的模样,阵石奇妙无比。
我誓言离开高山,捕捉仲达的英名,
愿意在汉口驻扎,学习姜维的智慧。
枕着刀枪,心事在晨鸡啼鸣中升起,
未必能在夜里安眠,听到竹枝的声音。

注释:

  • 虎貔:古代对猛兽的统称,象征敌人或外敌的威胁。
  • 三关:指的是地理上的重要关隘。
  • 旌旗:军队的旗帜,象征军队的存在和气势。
  • 瞿唐险:指瞿唐山,形容地势险峻。
  • 蜀夫:指保卫蜀地的士兵或英雄。
  • 仲达:诸葛亮的字,意指其智慧与才能。
  • 姜维:蜀汉名将,擅长防守和战略。
  • 枕戈:枕着刀枪,象征战士随时准备应战。
  • 竹枝:竹子生长的声音,象征自然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阳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其作品多描绘战争场景,表现忠诚与壮志,风格豪放而正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通过对历史英雄的提及,表达出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与对古人智慧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雄壮的气势开篇,第一句和第二句描绘了战斗后的宁静与胜利的景象。诗人通过“见说三关息虎貔”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斗结束后的欣喜与期待,接着“风高白产卷旌旗”则增强了这一场景的视觉冲击力,仿佛可以感受到风中飘扬的旗帜带来的希望。

接下来,诗人转向险峻的自然景观,使用“擎天磔柱”和“保蜀夫模阵石奇”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蜀国的坚韧。诗中提到的“仲达”和“姜维”则是历史上蜀汉的英雄人物,诗人以他们为榜样,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出征、学习他们的决心。

最后两句“枕戈心事闻鸡起,未必间眠听竹枝”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不仅表达了随时准备应战的决心,也流露出对未来的不安与思考,体现了战士的责任感与内心的孤独。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四言句式,整齐而有力,同时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历史典故,传达出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对历史英雄的崇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见说三关息虎貔:听说三关的战斗已经结束,敌人被击退。
  • 风高白产卷旌旗:在高风的吹拂下,白色的军旗如云般飘扬。
  • 擎天磔柱瞿唐险:指高耸的山脉,像支撑天空的柱子,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险峻。
  • 保蜀夫模阵石奇:蜀国的士兵在这奇特的阵石中守卫家园。
  • 誓出离山禽仲达:我发誓要离开高山,争取像仲达那样的荣耀。
  • 肯屯汉口学姜维:愿意在汉口驻扎,学习姜维的才智与策略。
  • 枕戈心事闻鸡起:在刀剑之间入睡,听到鸡鸣便心生思虑。
  • 未必间眠听竹枝:不一定能安然入睡,听到竹子的声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支撑天空的磕磕石柱,增添了诗的气势。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象征:通过“旌旗”与“枕戈”象征着战斗与忠诚。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历史英雄的崇敬,同时体现了战士在安宁与不安之间的复杂心理,展现出一种壮志未酬的豪情与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虎貔:敌人的象征,代表战争的威胁。
  • 旌旗:象征军队的奋勇与荣耀。
  • 瞿唐险:险峻的地理象征,代表挑战与坚持。
  • 仲达与姜维:历史英雄,象征智慧与忠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虎貔”指的是什么? A. 自然动物
    B. 敌人
    C. 英雄
    D. 军队

  2. 诗中提到的“仲达”是指谁?
    A. 曹操
    B. 刘备
    C. 诸葛亮
    D. 姜维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A. 安宁
    B. 不安与思考
    C. 欢喜
    D. 忧愁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阳枋的诗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英雄的崇敬,但阳枋更侧重于战士的决心与豪情,而杜甫则更倾向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解析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