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甲子秋八月偶思出游往往累日不能归或远至傍
胡麻刈罢下荞初,引水家家灌晚蔬。但有茅檐随处好,渊明可独爱吾庐?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秋天的八月,我常常想着出游,却总是累日无法归来,或者远道而行。胡麻已经收割完毕,下荞麦刚刚开始生长,各家都在引水灌溉晚上的蔬菜。但无论在哪里,只要有茅草屋檐就好,正如陶渊明独自钟爱自己的居所。
注释:
- 胡麻:一种油料作物,指的是胡麻的收割。
- 下荞:指荞麦的生长,通常是在秋季播种。
- 引水:引流灌溉的水。
- 茅檐:用茅草搭成的屋檐,象征简朴的生活。
- 渊明:指陶渊明,著名的隐逸诗人,常常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多次战乱,创作了大量诗文,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爱国诗,也有清新隽永的田园诗。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陆游晚年,正值秋天,诗人回忆起往日的游历,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隐含着对繁忙生活的反思,渴望回归宁静的田园。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首联提到胡麻的收割与荞麦的生长,描绘出农忙的季节,体现了自然的循环与人们的辛勤劳动。其次,诗人通过“引水家家灌晚蔬”展现乡村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依赖。
而后两句则转向个人感受,“但有茅檐随处好”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揭示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最后提及陶渊明,意在表现他对田园隐逸生活的认同与追求,传达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境深远,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渗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情感,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胡麻刈罢下荞初:描绘了一幅秋收的画面,胡麻已经收割完毕,而下荞麦也刚刚开始生长,显示出农事的更替。
- 引水家家灌晚蔬:反映了乡村的生活情景,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引水灌溉,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的繁忙与活力。
- 但有茅檐随处好:表达了诗人对茅草屋檐的喜爱,象征着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
- 渊明可独爱吾庐:提到陶渊明,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认同与向往,彰显出一种独立于世的精神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具有对称和对仗的特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反映了他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对自然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麻:象征着勤劳与丰收。
- 荞麦:代表着新生与希望。
- 茅檐:象征着简朴与恬静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胡麻”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卉
B. 一种油料作物
C. 一种果树
D. 一种蔬菜 -
陶渊明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A. 繁华的生活
B. 追求名利的态度
C. 隐逸与田园生活的理想
D. 战争与冲突 -
诗中提到的“茅檐”象征什么? A. 奢华生活
B. 简单与宁静的生活
C. 繁忙的城市生活
D. 斗争与冲突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田园生活,表达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陆游与陶渊明的诗歌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陆游的作品往往带有更多的历史感与个人情感,而陶渊明则更加强调一种理想化的隐逸生活。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