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送巡滇者 其二》
时间: 2024-12-29 02:00: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拟送巡滇者 其二
孟密土官争宝井,
临安那大反狂酋。
两番并属先人抚,
一字曾无太史收。
正值同袍巡此地,
却嫌泥壁向高头。
况无杯酒为侬别,
安得忉忉絮所求。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孟密的土官争夺宝井,
临安的那个反叛的酋长又如何?
两次都归于先人抚育之下,
却一字一句没有太史所记载。
正值同袍巡逻在此地,
却嫌泥壁向高处倾斜。
况且没有杯酒为我送别,
怎么能得以怅惘地诉说所求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孟密:指的是孟密地区,历史上有土官制度的地方。
- 土官:地方的土著首领或官员。
- 宝井:象征财富与权力的资源。
- 狂酋:指的是叛乱的首领。
- 太史:古代史官,负责记录历史。
- 同袍:指同伴或同事,特别是军中同袍。
- 忉忉絮:怅惘、烦恼的心情。
典故解析:
- “先人抚”:指的是祖辈的恩德与庇护,强调历史的延续与传承。
- “太史收”:暗指历史的记载与传承,表达对历史的反思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晚号徐文长,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及书法家。他以独特的个性与风格著称于世,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徐渭经历了动荡与不安的时代,正值明末时期,国家局势动荡,地方势力纷争,诗中表露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悟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述孟密地区的土官与临安的反叛酋长之间的争斗,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作者以“宝井”象征权力与财富,揭示了地方官员之间的争权夺利,反映了对权力斗争的冷静观察。诗中提到的“同袍巡此地”,不仅表明了诗人与同伴的关系,还隐含了对彼此命运的忧虑。
在情感层面,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个人情感,尤其是缺少酒杯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诗中“泥壁向高头”则隐喻了面对高墙的无奈和不安,似乎在暗示着无形的阻碍与困境,使人感到无助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隐喻,构建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氛围,展现了徐渭对历史与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孟密土官争宝井”:描绘地方土官为争夺资源而斗争,暗示权力的争夺与地方之乱。
- “临安那大反狂酋”:指代反叛势力,表现出对叛乱的无奈与不满。
- “两番并属先人抚”:强调历史的延续与传承,表现出对先辈的怀念。
- “一字曾无太史收”:感叹历史的遗忘与无奈,表达对个人及历史命运的关注。
- “正值同袍巡此地”:强调同伴间的关系,暗示战斗与巡逻的艰辛。
- “却嫌泥壁向高头”:隐喻面对困境的无奈,表达对现实的无力感。
- “况无杯酒为侬别”:缺乏送别的仪式,表达离别的苦涩与孤独。
- “安得忉忉絮所求”:对未来的迷茫与对美好愿景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孟密土官争宝井,临安那大反狂酋”,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隐喻:如“宝井”隐喻财富与权力,深刻表达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 反问:通过“安得”引发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权力斗争、历史遗忘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迷茫。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与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复杂的人性与社会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井:象征财富与权力,代表人们争夺的利益。
- 泥壁:象征阻碍与困境,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 杯酒:象征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交流与告别仪式,表达对离别的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孟密”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江苏
b) 广西
c) 云南
d) 四川 -
“宝井”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知识
b) 财富与权力
c) 爱情
d) 友情 -
诗中提到的“同袍”指代的是?
a) 家人
b) 同伴或同事
c) 朋友
d) 对手
答案:
- c) 云南
- b) 财富与权力
- b) 同伴或同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酒与离别的感慨。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露对亲人的思念与离别。
诗词对比:
- 徐渭《拟送巡滇者》与李白《将进酒》:两首诗都在探讨离别与人生的无奈,但徐渭更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洒脱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徐渭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