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送凉州刺史》
时间: 2025-01-04 09:31: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日送凉州刺史
作者:李洞 〔唐代〕
宠饯西门外,双旌出汉陵。
未辞金殿日,已梦雪山灯。
地远终峰尽,天寒朔气凝。
新年行已到,旧典听难胜。
吏扫盘雕影,人遮散马乘。
移军驼驮角,下塞掾河冰。
猎近昆仑兽,吟招碛石僧。
重输右藏实,方见左车能。
兵聚边风急,城宽夜月澄。
连营烟火岭,望诏几回登。
白话文翻译
在西门外送别,双头的旗帜从汉朝的陵墓出发。
还未告别金殿的阳光,就已经梦见雪山上的灯火。
虽然土地遥远,山峰却已尽头,寒风刺骨,北风呼啸。
新年已经到来,旧时的礼节难以再维持。
官吏扫除着雕刻的影子,人们遮挡着散开的马车。
军队移动,驼背的骆驼驮着角,冰封的河流在下塞。
猎人靠近昆仑山捕猎野兽,吟诗的僧人呼唤着碛石。
再一次重视右边的藏货,才看到左边的车能行驶。
边境的风急促,夜晚的月光清澈宽广。
营地的烟火在山岭上升起,几次向皇命登高望远。
注释
- 宠饯:指盛情送别。
- 双旌:双头的旗帜,象征军队或官员的出行。
- 金殿:指皇帝的殿堂。
- 朔气:北风,寒冷的气息。
- 新年行:指新年的到来。
- 吏:指官吏。
- 驼驮角:驼背的骆驼驮着物品。
- 猎近昆仑兽:猎取昆仑山附近的野兽。
- 重输右藏实:重视右边的藏货。
- 兵聚边风急:边境的军队聚集,风急寒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因其作品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观察力而著称。他的诗风融合了典雅与豪放,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社会生活来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冬日送凉州刺史》创作于李洞任职期间,时期正值唐朝盛世。此时,边疆的安定与朝廷的重视使得地方刺史的出行受到广泛关注,诗中通过送别刺史的场景,表达了对边疆安宁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送别刺史的场景,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开篇以“宠饯西门外,双旌出汉陵”引入,写出送别的庄重与隆重。接下来“未辞金殿日,已梦雪山灯”则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盼与对离别的惆怅。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颇具匠心,通过“地远终峰尽”“天寒朔气凝”的描写,展现了冬季的萧条与孤冷。
随着诗境的推进,诗人将视野从送别的场景转向了边疆的严寒与战争的紧迫感:“边风急,城宽夜月澄”,体现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对边疆士兵的关心。最后通过“连营烟火岭”点题,强调了边境生活的艰辛与战争的频繁,给人以深思。
全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既有对离别的悲伤,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既有对国家的忠诚与忧虑,也有对战士们的关怀。这种情感的交织,体现了诗人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宠饯西门外,双旌出汉陵:送别的场景,表达对出行者的重视。
- 未辞金殿日,已梦雪山灯:离别前的思绪,展现对未来的憧憬。
- 地远终峰尽,天寒朔气凝:描绘冬季的苍凉与远方的隔绝。
- 新年行已到,旧典听难胜:新年的到来,传统礼节难以维持。
- 吏扫盘雕影,人遮散马乘:官员的忙碌与人群的喧杂。
- 移军驼驮角,下塞掾河冰:军队行动,描绘边境的寒冷与险恶。
- 猎近昆仑兽,吟招碛石僧:猎人与僧人的生活场景,增加了人文气息。
- 重输右藏实,方见左车能:对物资的重视,反应边境的经济状况。
- 兵聚边风急,城宽夜月澄:描绘边境的紧张局势与自然景观的宁静。
- 连营烟火岭,望诏几回登:结尾回归到对皇命的期待与责任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地远终峰尽,天寒朔气凝”,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通过“梦雪山灯”把愿景与现实结合,形象生动。
- 意象:运用自然景象与人文场景,交织出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送别刺史的情境,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与对边疆生活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门:象征着离别与出行的方向。
- 双旌:代表着军队的出征,表现出社会的动荡。
- 金殿:权力与荣华,代表着昔日的荣耀。
- 雪山:象征着寒冷与孤独,暗示着未来的艰难。
- 昆仑:代表着遥远与神秘,蕴含了对大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歌开头提到“宠饯”的意思是: A. 盛情款待
B. 冷淡相对
C. 无所谓
D. 匆匆离去 -
“双旌”指的是: A. 两只鸟
B. 双头的旗帜
C. 两座山
D. 两个城市 -
诗中提到的“金殿”代表: A. 贫穷
B. 皇宫或权力中心
C. 农田
D. 战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疆的景象与士人的壮志。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战乱与人民苦难的诗作。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相比较,李白的作品更注重朋友之间的情谊,而李洞的这首诗则更关注国家的安危与边疆的生活,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取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洞传记及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