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翠微无可上人一作无学禅师
作者: 李洞 〔唐代〕
远近众心归,居然占翠微。
展经猿识字,听法虎知非。
泉注城池梦,霞生侍卫衣。
玄机不可学,何似总无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纷纷归心于山水之中,作者在翠微山上静坐,感受到一种无可名状的宁静。猿猴能够理解文字,老虎能分辨是非,仿佛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在传达智慧。泉水流淌,似乎在为城池的梦境注入灵动,霞光四射,仿佛给侍卫的衣服披上神秘的光辉。然而,真正的道理是无法学习的,何必去追求那些无机的知识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翠微:指青翠的山峰,象征高远和清净之地。
- 展经:指展开经典,表示学习和传授。
- 猿识字:猿猴能够认字,暗示自然界的智慧。
- 泉注:泉水流淌,注入梦境,表示灵动和生机。
- 玄机:深奥的道理,无法用言语传达。
典故解析:
- 猿猴和老虎:在古代文学中,猿猴常被视为聪明的象征,老虎则代表威严和力量,作者用这两个意象来比喻自然的智慧和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作品多以自然和哲理为主题,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朝,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以山水为寄托,表达对世俗的超然和对真理的探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真理的思考。开头的“远近众心归”不仅描绘了人们趋向自然的心态,也暗示了人对清静的渴望。接着“展经猿识字,听法虎知非”一句,通过猿和虎的比喻,表达了自然界中存在的智慧与道理,启示人们应当从自然中学习。后两句则通过泉水和霞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神秘的氛围,表现了人们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玄机不可学,何似总无机”则是诗的高潮,揭示了真正的智慧与道理是无法通过学习获得的,反而需要一种无为而治的心态。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融合哲理,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近众心归:无论远近,众人的心都归于此地,暗示自然的吸引力。
- 居然占翠微:作者在翠微山上静坐,体现一种安宁。
- 展经猿识字:猿猴的聪慧象征自然的智慧。
- 听法虎知非:老虎的威严与判断力,暗示法理的分辨。
- 泉注城池梦:泉水与梦的结合,表现灵动与生机。
- 霞生侍卫衣:霞光映衬侍卫的衣服,营造神秘之美。
- 玄机不可学:真正的道理无法用知识学习。
- 何似总无机:不如追求一种自然的、无欲的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猿与虎比喻为智慧的象征。
- 拟人:泉水与霞光似乎在传递情感和智慧。
- 对仗:诗中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自然的智慧与人生的真理,强调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倡导人们从自然中寻找灵感,而不是单纯依赖于书本知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微:象征清新与宁静,是理想的栖息地。
- 猿与虎:分别代表智慧与力量,体现自然的和谐。
- 泉水与霞光: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美丽,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翠微”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青翠的山峰
- C. 一种植物
答案: B
-
诗中“猿识字”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自然的智慧
- B. 人的聪明
- C. 学识渊博
答案: A
-
“玄机不可学”的意思是什么?
- A. 知识可以学习
- B. 真理难以用学习获得
- C. 学习很重要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程颢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深邃,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两者均展现出唐代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哲理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