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裴图南
原文展示:
黄河渡头归问津,
离家几日茱萸新。
漫道闺中飞破镜,
犹看陌上别行人。
白话文翻译:
在黄河渡口归来时,询问渡口是否能让我过河。离家几天,茱萸花已经开了新芽。人们总说闺中女子如同破镜飞散,然而我仍然能看到陌生人走过。
注释:
- 黄河渡头:指黄河的渡口,象征着离别和归来。
- 问津:询问渡口,意指寻找归途。
- 茱萸:一种植物,常用于端午节佩戴,象征着思念和美好。
- 漫道:随便说,表示对某种说法的不以为然。
- 闺中:指女子的居所,暗指家中女性的生活状态。
- 飞破镜:比喻离散或破裂的家庭关系。
典故解析:
- 茱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茱萸常与思念和防邪的寓意相关,尤其是在节日中作为象征。
- 破镜:出自《红楼梦》,象征夫妻或恋人之间的分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白,号靖庐,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而闻名。他的诗歌多表现豪放、激昂的情感,尤其擅长描写战斗和离别的主题。
创作背景:
《送裴图南》作于王昌龄的朋友裴图南即将离别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离别的普遍情感。
诗歌鉴赏:
《送裴图南》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首句“黄河渡头归问津”开篇即以渡口作为背景,隐喻离别与重聚的场景。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历史与情感,诗人通过此处隐喻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接下来“离家几日茱萸新”,茱萸的盛开象征着时间的推移,也暗示着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茱萸的使用,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与对友人的祝福。
“漫道闺中飞破镜”则引入了对闺中女子的思考,虽然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但同时也揭示了对人际关系脆弱的感慨。最后一句“犹看陌上别行人”,通过看陌生人更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无常,展现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而深刻,运用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怀交织,体现了王昌龄高超的艺术才能。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黄河渡头归问津:诗人回到渡口,询问渡口的情况,表现出对归途的渴望与期待。
- 离家几日茱萸新:离家已几日,茱萸花开,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故乡的思念。
- 漫道闺中飞破镜:流言飞语,虽说女子在闺中孤独,但映射的却是对爱情的隐忧。
- 犹看陌上别行人:即便如此,诗人依旧能看到外面的行人,反映出人际关系的疏离。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飞破镜”比喻离散的家庭关系,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意象:茱萸、黄河等意象,富有文化内涵,生动地传达情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的描写,表达了友情的珍贵与人生的无常,展现了深厚的人际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茱萸:象征思念与美好,常与节日相联系。
- 黄河:寓意故乡与归属,承载着历史和人情。
- 陌上行人: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茱萸”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思念
- C. 友谊
-
“黄河渡头”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战争
- B. 归属与离别
- C. 自由
-
诗人对离别的态度是?
- A. 绝望
- B. 伤感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送裴图南》和李白的《送友人》都涉及送别的主题,但王昌龄的作品更突出了友情的深厚与细腻情感,而李白则展现出一种豪放的壮丽景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相关论文和研究书籍关于王昌龄的作品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