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时间: 2025-01-14 22:27: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握中铜匕首,粉锉楚山铁。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白话文翻译:
握着铜匕首,磨制楚山的铁器。
义士们频频报仇,杀人之事从未缺少。
可悲的是燕丹的事情,最终被狼和虎所灭。
一举行动难以两全,荆轲最终沦为血泊。
我明白普通人的勇气,何必去追求万人杰出。
无道之人吞并诸侯,坐看九州大地分裂。
注释:
- 握中:手中握着。
- 铜匕首:一种铜制的短刀,象征武器。
- 粉锉:磨制、打磨。
- 楚山铁:楚国的铁器,代表力量和武器。
- 义士:志同道合的人,义气之士。
- 报雠:复仇。
- 燕丹:燕国的国君,历史上著名的复仇故事。
- 狼虎灭:比喻凶残的敌人。
- 荆轲:历史上著名的刺客。
- 匹夫:普通人,指没有显赫地位的人。
- 无道:指统治者的无道政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白,号子华,唐代著名诗人,以七绝著称,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士人豪情。
创作背景:
《杂兴》创作于王昌龄的盛年时期,正值唐朝的盛世,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义士之死感到无奈和悲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及对无道统治的批判。
诗歌鉴赏:
王昌龄的《杂兴》是一首凝练而深刻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开头以“握中铜匕首”引入,既展现了个人的武器,也暗示了个人的无奈与渺小。诗中提到的“义士频报雠”,表现了对复仇精神的赞美,但随之而来的“杀人不曾缺”则揭示了暴力的无情与无法避免的悲剧。
燕丹与荆轲的历史背景在这里被重新审视,诗人不仅仅是在叹息历史的悲剧,更是在反思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荆轲的勇气虽令人钦佩,但最终却因“无两全”而走向悲剧,诗人用此警示人们,勇气并不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最后两句“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更是升华了主题,展现了对社会无道的愤慨与对历史命运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邃,语言凝练,既有对英雄的敬仰,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王昌龄作为诗人的深邃视野和对历史的敏锐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握中铜匕首:象征着个人的武器与力量,传达出一种力量感。
- 粉锉楚山铁:通过对武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英雄的气概。
- 义士频报雠:强调了复仇者的频繁行动,显示出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 杀人不曾缺:揭示复仇的悲惨后果,暴力的循环。
- 可悲燕丹事:引入历史典故,燕丹的失败引发对历史的悲叹。
- 终被狼虎灭:象征着强敌的不可抵挡与历史的无情。
- 一举无两全:强调了选择的困境,行动难以兼顾。
- 荆轲遂为血:指向荆轲的悲剧,强化了历史的无奈感。
- 诚知匹夫勇:反思个人勇气的局限性。
- 何取万人杰:质疑追求英雄的必要性,反映出对平凡的思考。
- 无道吞诸侯:指向无道统治者的贪婪。
- 坐见九州裂:用九州的分裂比喻国家的动荡与分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握中铜匕首”与“粉锉楚山铁”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敌人比作“狼虎”,突出其凶狠。
- 排比:通过重复的句式加强情感的渲染。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历史为背景,表达了对英雄的无奈与对无道统治的控诉。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展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呼唤对道义的坚持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铜匕首:象征武器与力量。
- 楚山铁:代表古代士人的勇气及义士的精神。
- 狼虎:象征凶残的敌人,暗示历史的暴力与无情。
- 荆轲:历史上著名的刺客,象征着英勇但悲剧的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杂兴》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义士”主要指什么?
- A. 农民
- B. 报仇者
- C. 商人
- D. 官员
-
“无道吞诸侯”中的“无道”指的是?
- A. 有道理
- B. 无法治理的统治者
- C. 忍耐
- D. 仁爱之心
答案:
- B. 唐代
- B. 报仇者
- B. 无法治理的统治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杂兴》和李白的《将进酒》同为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但王昌龄更倾向于反思与悲叹,而李白则充满豪情与壮志,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