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寿州陈录事》

时间: 2025-01-01 16:20:05

寿阳南渡口,敛笏见诸侯。

五两楚云暮,千家淮水秋。

开帘对芳草,送客上春洲。

请问山中桂,王孙几度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寿州陈录事
韩翃 〔唐代〕

寿阳南渡口,敛笏见诸侯。
五两楚云暮,千家淮水秋。
开帘对芳草,送客上春洲。
请问山中桂,王孙几度游。


白话文翻译:

在寿阳的南渡口,收起权杖向诸侯致意。
五两的楚地云霞在黄昏中消散,千家万户的淮水在秋色中沉静。
打开窗帘对着芳草,送别客人前往春洲。
请问山中的桂树,王孙你游玩过几次呢?


注释:

  • 寿阳:古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 南渡口:指的是渡口,通常用于过河的地方。
  • 敛笏:收起权杖,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 五两:形容轻飘飘的云,体现出楚地的云朦胧。
  • 楚云:指楚地的云,表明地方特色。
  • 芳草:指美好的草地,象征生机与希望。
  • 春洲:春天的洲,代表着温暖和生机。

典故解析:

  • “王孙”指的是士族子弟,古时常用以形容文人雅士,象征文化与游历。
  • “桂”常用作美好、高洁的象征,在古代文化中,桂树也与仙人传说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表达情感。他的作品多反映人情世态和自然风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送别寿州的陈录事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送寿州陈录事》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写景物与送别场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全诗开头以“寿阳南渡口,敛笏见诸侯”引入,首句便以渡口作为背景,展示了送别的庄重气氛。接着描绘了“楚云暮”和“淮水秋”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伤感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离愁。接下来的“开帘对芳草,送客上春洲”,不仅表达了送别的情景,也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结尾的“请问山中桂,王孙几度游”则是对友人游历生活的探问,既表现了对友人游玩的关心,也暗含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情的送别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惜别之情,情感真挚而细腻,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寿阳南渡口”:说明地点,交待了送别的背景。
  2. “敛笏见诸侯”:用收起权杖的动作,表现出对友人的尊重和惜别之情。
  3. “五两楚云暮”:描绘夕阳西下,楚地的云彩显得轻盈而美丽。
  4. “千家淮水秋”:淮水泛起秋意,千家万户的景象,渲染了秋天的宁静。
  5. “开帘对芳草”:打开窗帘,看向美丽的草地,传达出一种悠闲与宁静。
  6. “送客上春洲”:送别的动作,寓意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7. “请问山中桂”:提问桂树,寓意对游历生活的关心。
  8. “王孙几度游”:问王孙的游历,展示出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千家淮水秋”与“五两楚云暮”,形成音律美。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与送别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未来美好的祝愿,体现出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渡口:象征着分离与旅途。
  • 云、秋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芳草:生机与希望的象征,代表新的开始。
  • 桂树:高洁与理想生活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寿阳”是指哪个地方?
    A. 山西
    B. 安徽
    C. 江苏
    答案:B

  2. “敛笏见诸侯”中的“笏”指的是什么?
    A. 书本
    B. 权杖
    C. 兵器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王孙”是指什么样的人?
    A. 平民
    B. 士族子弟
    C. 商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之涣《登鹳雀楼》
  2. 李白《送友人》
  3. 杜甫《赠卫八处士》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展现了送别的情感,但《登鹳雀楼》更多地关注于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送寿州陈录事》则更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唐代诗人研究》
  3.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