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通州 其二》

时间: 2025-01-06 14:02:49

绝域经游少,重关启闭严。

官租兼菽粟,民业尽鱼盐。

海气朝成市,潮声夜入帘。

狼山渺何许,空翠远浮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绝域经游少,重关启闭严。
官租兼菽粟,民业尽鱼盐。
海气朝成市,潮声夜入帘。
狼山渺何许,空翠远浮尖。

白话文翻译:

在这遥远的边境,来往的人少之又少,
重重的关隘,出入都显得非常严峻。
官府的租税包括了豆和谷物,
人们的生计全靠捕捞鱼和盐。
海上的气息早晨在市场上弥漫,
潮水的声响夜晚悄然传入窗帘。
狼山在何处呢?只见那空中的青翠,
远远地浮现出山尖的轮廓。

注释:

字词注释:

  • 绝域:遥远的边境地区。
  • 经游少:来往游历的人很少。
  • 重关:指关口,出入的关隘。
  • 官租:官府征收的租税。
  • 菽粟:指豆类和谷物。
  • 民业:人民的生计或产业。
  • 鱼盐:指捕捞的鱼和海盐。
  • 海气:海洋的气息,指市场上海产品的气味。
  • 潮声:海潮的声音。
  • 狼山:指某个具体的山名。

典故解析:

  • 狼山: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狼山多用作景物的象征,常与孤独、远离人世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鉴,明代诗人,生活在明朝中期,曾任职于地方官,热爱山水,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常常蕴含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游历至通州时,表达了他对边境地区人文风情的观察,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感叹。在当时,通州是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经济繁荣,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自然环境的挑战。

诗歌鉴赏:

《至通州 其二》通过描绘通州的边境风貌和自然景观,展现了作者对这一地区的深刻印象。诗的开头通过“绝域经游少,重关启闭严”两句,描绘了边境地区的封闭和荒凉,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冷清的氛围。接着,“官租兼菽粟,民业尽鱼盐”两句,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计状况,暗示着经济的单一化和依赖自然资源的脆弱性。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尤其是“海气朝成市,潮声夜入帘”两句,以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海洋与市场的关系,展现了经济活动的繁忙与活跃。最后一句“狼山渺何许,空翠远浮尖”则以山水的描写结束,留下了一种悠远的意境,仿佛在感叹在这个繁忙的地方,仍然有一片宁静的天地。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象丰富,既有对生活的现实观察,也有对自然美的深切领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思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绝域经游少:边远地区来往的游人非常稀少,显示出此地的偏僻。
  2. 重关启闭严:关口出入受到严格限制,强调了地理的封闭性。
  3. 官租兼菽粟:官府征收的租税包括豆类和谷物,反映了当地经济的状况。
  4. 民业尽鱼盐:人民的生计全靠捕捞鱼和盐,说明了生活依赖海洋资源。
  5. 海气朝成市:早晨海上气息在市场上弥漫,描绘市场的繁荣景象。
  6. 潮声夜入帘:夜晚潮水的声音传入窗帘,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7. 狼山渺何许:远处的狼山在何方,表达了对自然的迷茫与向往。
  8. 空翠远浮尖:远处青翠的山尖映入眼帘,展现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官租兼菽粟,民业尽鱼盐”。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文环境进行比喻,增强意境。
  • 拟人:通过“潮声夜入帘”,赋予潮水以人的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边境地区人文和自然的深刻观察,表现了人们在自然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绝域:象征遥远和孤独。
  • 重关:象征封闭和限制。
  • 海气:象征繁荣与生机。
  • 潮声:象征自然的韵律与生活的宁静。
  • 狼山:象征远方的理想与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重关”指的是什么?

    • A. 交通繁忙的城市
    • B. 出入受限制的关口
    • C. 海洋
  2. 诗中“官租兼菽粟”意指什么?

    • A. 官府征收的租税包括豆类和谷物
    • B. 人们的生计
    • C. 自然资源
  3. “潮声夜入帘”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热闹的市场
    • B. 宁静的夜晚
    • C. 海洋的波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史鉴的《至通州 其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以自然景观为主题,但前者更注重边境的生计与人文,后者则体现出对山水的宁静与安逸的追求。两者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方法》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