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羊城社集诸公诗成寄示并索赋赋此答和》

时间: 2025-01-04 10:23:46

屋角黄莺竟日啼,竹枝高处柳枝低。

风流大雅还开社,山泽遗民亦寄题。

草色绿深春已暮,梨花白尽叶初齐。

城西古寺无多路,惆怅东风惜马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屋角黄莺竟日啼,
竹枝高处柳枝低。
风流大雅还开社,
山泽遗民亦寄题。
草色绿深春已暮,
梨花白尽叶初齐。
城西古寺无多路,
惆怅东风惜马蹄。

白话文翻译:

屋角的黄莺整日啼叫,
高处竹枝与低处柳枝相映成趣。
风流雅士们再度聚集社交,
山泽的遗民们也留下了诗题。
草色已深,春天已接近尾声,
梨花已白,树叶刚开始抽芽。
城西的古寺路途不多,
惆怅的东风让人惋惜马蹄的声响。

注释:

  • 黄莺:一种鸣叫悦耳的小鸟,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气息。
  • 竹枝、柳枝:竹子和柳树,常用来表现春天的生机与柔美。
  • 风流大雅:指风雅之士或文人雅士,体现了文人聚会的文化氛围。
  • 山泽遗民:指居住在山野和沼泽地带的民众,可能暗指一些被遗忘的诗人或乡土文化。
  • 草色绿深:形容草木繁茂,春天已接近尾声。
  • 梨花白尽:梨花盛开后已凋零,象征着春天的结束。
  • 古寺无多路:古老的寺庙路途不多,暗示着生活的单调和孤寂。
  • 惆怅:感到忧愁、失落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邦畿,明代诗人,字子庸,号少华,晚号白石,浙江人。其诗歌以清新、自然见长,受到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暮春时节,正是春天即将结束,诗人身处羊城(广州),感受到春日的温暖与即将逝去的惆怅。诗中融合了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对人情世态的观察,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王邦畿的《暮春羊城社集诸公诗成寄示并索赋赋此答和》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怀。诗的开头通过“屋角黄莺竟日啼”描绘了春天的生机,黄莺的鸣叫不仅让人感受到春的气息,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接着,诗人提到“竹枝高处柳枝低”,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春天的层次感,竹与柳的高低相映,生动地描绘出春日的轻盈与妩媚。

而在“风流大雅还开社”中,诗人提到文人雅士的聚会,表现出当时社交文化的繁荣。与“山泽遗民亦寄题”相对,诗人又将目光投向那些被遗忘的山泽居民,透出一丝对社会底层的关怀。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感受到春天即将结束的惆怅,“草色绿深春已暮,梨花白尽叶初齐”一句,生动地表达了春天的无常。最后两句“城西古寺无多路,惆怅东风惜马蹄”则从自然景色转向内心情感的抒发,表现出一种孤独与失落的情绪。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与对人情世态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屋角黄莺竟日啼:描写春日的清晨,黄莺在屋角鸣叫,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2. 竹枝高处柳枝低:竹子高耸,柳树低垂,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春天的层次感。
  3. 风流大雅还开社:文人雅士们聚会、吟诗作对,展现出当时文化的繁荣。
  4. 山泽遗民亦寄题:即使是边远地区的民众也在参与诗社的活动,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普及。
  5. 草色绿深春已暮:春天的草色已深,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
  6. 梨花白尽叶初齐:梨花已凋谢,树叶刚开始长出,暗示着春的逝去。
  7. 城西古寺无多路:古寺路途不多,暗示生活的单调与孤寂。
  8. 惆怅东风惜马蹄:东风带来的惆怅,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修辞手法

  • 对比:竹枝与柳枝的高低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以“惆怅东风”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 象征:梨花的凋谢象征着春天的结束与生命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与短暂,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人事变迁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莺:象征春天的生机。
  • 竹、柳:分别代表坚韧与柔美,寓意自然的和谐。
  • 梨花:象征春天的短暂与纯洁。
  • 古寺:代表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暗示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莺是在什么地方鸣叫?
    A. 屋顶
    B. 屋角
    C. 树上
    D. 草地

  2. “草色绿深春已暮”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失落
    C. 愤怒
    D. 满足

  3. 诗中提到的“风流大雅”是指什么样的人?
    A. 普通百姓
    B. 文人雅士
    C. 商人
    D. 农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邦畿的诗与杜甫的《春望》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王的诗更偏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在国家动荡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两者各具特色,但都反映出对春天短暂美好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邦畿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