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宿倪庵坐雨二首
作者: 陈著
连朝云霭霭,一夜雨飕飕。
涨雾黑天晓,洗山黄涧流。
润深麻长骨,湿重麦垂头。
春水可农事,只愁兵未休。
白话文翻译:
整整一朝都是阴云密布,昨夜的雨声潺潺不绝。
雾气弥漫,天色昏暗,晨曦中山川被雨水洗涤,涧水流淌得黄澄澄的。
雨水滋润了麻田,麻株长得健壮;湿重的麦穗低垂着头。
春天的水利于农作,但我只担心战争还未停止。
注释:
- 连朝:连续的早晨。
- 霭霭:形容云雾弥漫的样子。
- 飕飕:形容雨声,轻轻而细微。
- 涨雾:指雾气增多,弥漫。
- 洗山:雨水洗涤山川。
- 黄涧:指因雨水而染成黄色的溪涧。
- 润深:湿润而深厚。
- 麻长骨:麻的生长茁壮。
- 湿重麦垂头:湿重的麦穗低垂。
- 春水可农事:春天的水利于农作。
- 只愁兵未休:忧虑战争未曾平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清新的自然题材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常体现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战乱的背景下,诗人夜宿于倪庵,目睹春雨滋润大地,心中却忧虑国家动荡和战争的无情。诗中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现实的忧虑。
诗歌鉴赏:
《夜宿倪庵坐雨二首》是一首展现自然景色与人内心情感对比的诗。诗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雨夜的宁静与美丽,然而在这份美好之下,潜藏着对国事的担忧。
诗的开头“连朝云霭霭,一夜雨飕飕”,描绘了一个阴沉的早晨,随后引入了雨水的细腻声响,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诗人以“涨雾黑天晓”描绘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景象,仿佛自然的力量在不断影响着周遭的环境。山川因雨而洗涤,溪流因雨而变得浑浊,展现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状态。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则转入了对农事的思考,尽管春水有利于农田,却又因“只愁兵未休”而生出无奈的忧虑。战乱的阴霾压在诗人的心头,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通过对自然的描绘,陈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还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体现了诗人身处动荡时代的无奈与悲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连朝云霭霭:描写连续几天的阴云密布,暗示天气的变化和情绪的压抑。
- 一夜雨飕飕:生动描绘了夜间雨声细微而绵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涨雾黑天晓:晨曦中,雾气上升,天色依然黑暗,强调了环境的压抑感。
- 洗山黄涧流:雨水洗涤后的山川,涧水因泥沙而黄,表现出自然的生动与变化。
- 润深麻长骨:雨水滋润了麻田,象征生长的希望和生命的力量。
- 湿重麦垂头:湿重的麦穗低垂,暗示丰收的期望,但也隐含着对未来的忧虑。
- 春水可农事:春天的水源充沛,有利于耕作,表现了对农业的期待。
- 只愁兵未休:最后一句直接表达了对战争的担忧,形成强烈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声比作“飕飕”,生动形象。
- 对仗:如“润深麻长骨,湿重麦垂头”,形成和谐的对称。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春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同时因战乱带来的忧虑,体现出对国家安定和农民生活的关心,形成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霭:象征压抑与无望。
- 雨:象征滋润与生机,同时也可引发忧虑。
- 山与涧: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 麻与麦:象征农作物的生长与生活的希望。
- 春水:象征生机与希望的同时,也暗示着不安定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水可农事”意味着什么? A. 农田干旱
B. 农田丰收
C. 农田适合耕作
D. 农田被破坏 -
诗的最后一句“只愁兵未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喜悦
B. 对和平的渴望
C. 对国家的无所谓
D.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同样描绘了自然之美与人生思考。
- 《静夜思》- 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本诗的忧虑情感相呼应。
诗词对比:
- 《夜雨寄北》- 李商隐:同样描写雨夜,但更侧重于思乡情怀。
- 《江雪》- 柳宗元:通过雪景表现孤寂,与本诗中的雨景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诗经与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