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调》

时间: 2025-01-04 10:33:38

两鬓垂。

珠玑满斗犹慵起。

玉马象盘还得意。

漏冷铜乌唤不_,更移红烛桃花底

花底。

锦铺地。

绣浪琼枝光似洗。

一心长在金盆里。

翠袖懒遮纤指。

珠玑满斗犹慵起。

过尽红楼春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两鬓垂。珠玑满斗犹慵起。玉马象盘还得意。漏冷铜乌唤不,更移红烛桃花底花底。锦铺地。绣浪琼枝光似洗。一心长在金盆里。翠袖懒遮纤指。珠玑满斗犹慵起。过尽红楼春睡。

白话文翻译

两鬓的头发微微垂落,满斗的珠宝仍懒得起身。玉制的马和象盘还显得得意,寒冷的漏水声和铜乌鸦的叫声无法唤醒我,更换了红烛,点在桃花树下。锦绣铺满了地面,绣出的浪花和琼枝的光辉似乎被洗净了一样。我一心只在金盆里,无意理会那懒懒的翠袖遮住纤细的手指。满斗的珠宝依然懒得起身,春天已在红楼中悄然过去。

注释

  • 珠玑:指珍贵的珠宝,形容奢华之物。
  • 玉马象盘:象征着高贵的物品,常用于宴席或盛筵。
  • 漏冷铜乌:漏水声和铜乌鸦的叫声,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孤独感。
  • 红烛桃花底:用红烛照亮桃花的底部,营造出浪漫氛围。
  • 锦铺地:形容地面铺满了华丽的锦缎,奢华而美丽。
  • 金盆:象征着美好而富贵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吕是宋代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社会变革的时代。他的诗歌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影响,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前调》创作于李吕对生活细腻体验的基础上,反映了他在繁华生活中的感受与思考。诗中通过描绘生活中的奢华场景,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前调》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奢华与美好事物的向往,然而在繁华之中又流露出淡淡的孤独感。诗中开头以“珠玑满斗犹慵起”引入,既描绘了满斗珠宝的奢华,又表达出一种懒散的状态,暗示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倦怠。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描绘了玉马、铜乌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却又冷清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与时间的流逝。

“锦铺地,绣浪琼枝光似洗”则展现了繁华与美丽,然而这份美丽却是短暂的,春天的流逝让人感到惋惜。诗人的一心长在“金盆里”,似乎是在追求一种理想的美好,但这份追求却是遥不可及的。

整首诗在奢华与寂寞之间徘徊,最终在“过尽红楼春睡”中结束,似乎在感叹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鬓垂:描绘出一种懒散的状态,表明时间的流逝。
  2. 珠玑满斗犹慵起:虽然拥有很多珍贵的珠宝,却还懒得起身,暗示内心的倦怠。
  3. 玉马象盘还得意:奢华的象征物,表现出一种生活的优越感。
  4. 漏冷铜乌唤不: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孤独,声音无法唤醒内心的沉睡。
  5. 更移红烛桃花底:红烛和桃花的结合,营造出浪漫却又易逝的氛围。
  6. 锦铺地:奢华的环境,象征着美好与富贵。
  7. 绣浪琼枝光似洗:描绘出一种清新与明亮的美感,仿佛被洗净一样。
  8. 一心长在金盆里:追求理想的美好,却也反映出内心的孤独。
  9. 翠袖懒遮纤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一种无奈的美。
  10. 过尽红楼春睡:暗示春天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盆里”,用金盆作为理想与美好的象征。
  • 拟人:如“漏冷铜乌唤不”,将铜乌鸦拟人化,传达一种孤独感。
  • 对仗:诗句中的平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奢华的生活场景与内心的孤独,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生活的复杂性,流露出对美与时间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珠玑:象征财富与奢华。
  • 红烛:象征浪漫与温暖。
  • 桃花:象征春天与生命的短暂。
  • 金盆:象征理想与追求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珠玑满斗”指的是什么?

    • A. 珍贵的珠宝
    • B. 普通的物品
    • C. 生活的疲惫
    • D. 时间的流逝
  2. 诗人用“铜乌”喻指什么?

    • A. 美好的生活
    • B. 无法唤醒的孤独
    • C. 浪漫的爱情
    • D. 繁华的盛宴
  3. 在诗中,红烛与桃花的结合象征了什么?

    • A. 生命的短暂
    • B. 财富的积累
    • C. 生活的美好
    • D. 内心的孤独

答案:1.A,2.B,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前调》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李清照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而《前调》则更侧重于奢华生活的描绘与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李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