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春去也》

时间: 2025-01-04 08:24:04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过去了,感谢洛城的人。
柔弱的柳树在风中仿佛轻盈地扬起衣袖,
丛丛的兰花沾着露水,仿佛沾湿了手巾。
独自一人坐着,脸上也难掩愁苦。
春天已经过去了,让我们珍惜这艳阳的年头。
仍有桃花伴着流水,在上游荡,无需辞别竹叶,醉倒在酒杯前。
只希望能再见到蓝天。

注释:

  • 洛城人:指的是洛阳的人,刘禹锡在此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 弱柳:形容柳树的柔弱,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 裛露:沾湿,指兰花上沾着露水。
  • 含嚬:形容愁苦的表情。
  • 艳阳年:美好的阳光年华,流露出对春天的珍惜。
  • 桃花流水:桃花与流水,象征着美好的景象和过往的时光。

典故解析:

“桃花流水”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美好与流逝,取自《桃花源记》中的意象,反映了诗人对春天和往事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因其诗歌风格清新、意蕴深厚而被后世推崇。他的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春季,时值春天的结束,诗人对春天的消逝充满了感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

诗歌鉴赏:

《忆江南·春去也》是一首深情而富有画面感的诗。开头一句“春去也,多谢洛城人”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春天即将结束的场景,诗人借助洛阳的春天,引发对故乡的思念。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柔弱的柳树、沾露的兰花,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氛围,体现出春天的柔美与诗人内心的孤独。

特别是“独坐亦含嚬”,诗人虽独坐一处,却无法掩饰内心的忧愁,这种情感的真挚和细腻令人动容。诗中“共惜艳阳年”一句,传达出对春光的珍惜,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与渴望。最后两句“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则在愁苦中透出一丝对生活的热爱,流露出对酒的向往,诗人希望能在这样的氛围中再见到蔚蓝的天空,给人以希望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对春天的留恋与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性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春天已去,感激洛城的人们。
    2. 弱柳从风疑举袂:柔弱的柳树在风中轻轻舞动,仿佛在扬起衣袖。
    3. 丛兰裛露似沾巾:兰花上沾着露水,似乎沾湿了手巾。
    4. 独坐亦含嚬:独自坐着,脸上流露出愁苦的神情。
    5.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春天已经离去,让我们共同珍惜这美好的阳光年。
    6. 犹有桃花流水上:仍然有桃花在流水上漂流。
    7. 无辞竹叶醉尊前:无需告别竹叶,沉醉于酒杯之前。
    8. 惟待见青天:只希望能再见到蓝天。
  • 修辞手法

    1. 拟人:如“弱柳从风疑举袂”,赋予柳树以人的动作。
    2. 对仗:“桃花流水”和“竹叶醉尊”,形成对称的意境。
    3. 比喻:将兰花沾露比作沾湿的手巾,形象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折射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诗中春去使人感到惋惜。
  • 柳树:象征柔美与脆弱,反映诗人内心的愁苦。
  • 兰花:象征高雅与清新,带有春天的气息。
  • 桃花流水:象征美好流逝的时光,带有怀旧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弱柳”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柳树的坚韧
    • B. 柳树的柔弱
    • C. 柳树的古老
  2. 诗人“独坐亦含嚬”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愁苦
    • C. 激动
  3. “犹有桃花流水上”中的“桃花”象征着什么?

    • A. 春天的结束
    • B. 美好的回忆
    • C. 忧伤的情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现了春天的情感,但主题更偏向于对国家的忧虑。
  • 《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对自然的热爱,情感上更加积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相关的现代诗词解析书籍和学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