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咏老见示》
时间: 2025-01-18 12:41:27意思解释
酬乐天咏老见示
原文展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白话文翻译:
谁能不关心衰老,然而老了又有谁来怜惜呢?
身体消瘦逐渐减少,头发稀疏顶上也显得不平。
不再读书是因为心疼眼睛,更多的灸疗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经历的事情让我更加熟悉,了解的人就像看河流一样。
细细想来,这一切其实都是幸运的,于是心情也就释然了。
不要说桑榆之年已晚,天边的霞光依旧灿烂。
注释:
- 桑榆:指的是老年,桑树与榆树常被用来比喻老年。
- 翛然:指心情舒畅,神态自若的样子。
- 灸: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用艾草等药物点燃后贴在皮肤上以治疗疾病。
典故解析: “桑榆晚”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常用来比喻人生晚年。诗中提到这一典故,意在说明即使在老年,依然可以拥有美好的心境和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湘君,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常常在诗中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刘禹锡晚年,反映了他对衰老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在当时社会中,老年人常受到忽视,诗人通过自我反省,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以老年为主题,表达了对衰老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感悟。在诗的开头,诗人直接指出人们普遍对衰老的无奈与怜惜,展现出一种对老年人境遇的深刻思考。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自己的身体变化,展现了衰老带来的无奈,身瘦和发稀的描写更加突显了衰老的残酷。
然而,诗人在经历了这些身体的变化后,依然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这两句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入理解与豁达,经历让他对人情世故有了更深的体会。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老年生活的哲学思考,强调即便在老年,依然可以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如“霞尚满天”般的绚烂。
整首诗在阴郁中透出一丝光明,表现了诗人对老年的不屈服与乐观态度,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开篇直入主题,提出衰老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在现实中往往缺乏关怀。
-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描述自身的衰老过程,身体和外貌的变化引发对老年的感慨。
-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因年长而减少读书,更多的依赖于中医调理,反映了衰老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经历使得诗人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河流般自然流淌。
-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反思后发现生活的每一段经历都是幸福的,心态得到释然。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即使年纪大了,也应当享受人生的美好,寓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如“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形成对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采用了比喻,将人生经历比作川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衰老的思考与接受,强调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歌颂了老年人的智慧与生活的美好。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桑榆:象征老年的生活状态,暗示着生命的自然规律。
- 霞:象征晚年的美好与希望,尽管是晚年,依然有灿烂的美好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桑榆”主要象征什么?
- A. 青春
- B. 老年
- C. 富贵
- D. 忧愁
-
诗的最后两句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乐观
- C. 恐惧
- D. 愤怒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刘禹锡与白居易在晚年诗歌中都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更侧重于对老年的哲理思考,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更多展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