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6 11:09:28

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

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

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

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

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沈。

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

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
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
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
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
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沈。
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
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

白话文翻译

楚怀王放逐了灵均,国家的政治也变得荒淫无道。
我在彷徨中不敢作出决断,绕着湖泽悲吟徘徊。
汉文帝对贾谊的才能有所怀疑,将他贬谪到湘江之阴。
在那个时候,刑法尚未健全,此行难以安心。
士人生活在这一时代,谁能不经历浮沉?
美好的时光真是可惜,乱世又何足以让人钦佩?
我才知道汨罗江的悲恨,远比长沙的深情更为沉重。

注释

  • 楚怀王:指楚国的国君,历史上因为荒淫无道而被后人所诟病。
  • 灵均:指贾谊。
  • 彷徨:犹豫不决。
  • 湘之阴:指贾谊被贬之地,即湘江的阴暗之处。
  • 汉文:指汉文帝。
  • 贾生:贾谊,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 汨罗:汨罗江,因屈原投江而闻名,是表达悲恨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关心民生的主题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反映了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尤其对贾谊被贬的感慨,表现了他对政治腐败和士人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读史五首 其一》是一首情感深邃、寓意丰富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社会政治的深切关怀。首联提到的“楚怀放灵均”,直接引入了贾谊的遭遇,展现了古代政治的不公与荒淫。紧接着,诗人用“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展示了自己在面对历史时的无奈与彷徨,暗示对现状的不满与不安。后面几句提及汉文帝与贾谊的故事,进一步深化了对士人命运的思考,令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个人命运的渺小与无力。最后两句则是对历史的总结,既感叹良时的可惜,又对乱世的无奈。

整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借鉴与反思,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体现了白居易关心民生的思想底色,和对未来的深刻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
    这句提到楚国贬谪灵均(贾谊),暗指当时政治的腐败。
  2. 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
    表现诗人内心的犹豫和对现实的不满,象征性地绕着湖泽吟唱悲歌。
  3. 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
    汉文帝对贾谊的才能产生怀疑,反映社会对有才能之人的误解与贬低。
  4. 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
    时代的刑法尚未健全,表明社会动荡给人带来的不安与痛苦。
  5. 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沈。
    反映士人的命运波动,强调无论优秀与否,皆难逃浮沉。
  6. 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
    对于美好时光的惋惜与对乱世的无奈。
  7. 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
    最后以屈原的悲恨作结,强调个人命运的沉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形成鲜明的对比。
  • 象征:汨罗江象征屈原的悲恨,长沙则象征对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揭示了政治腐败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表达了对乱世的无奈与对良时的珍惜,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怀王:象征荒淫无道的统治。
  • 灵均(贾谊):象征有才之士的遭遇与命运。
  • 汨罗江:象征悲恨与无奈。
  • 湘之阴:象征被贬的孤独与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灵均”指的是谁?
    A. 屈原
    B. 贾谊
    C. 汉文帝
    D. 楚怀王

  2. 诗中提到的“汨罗恨”主要是指什么?
    A. 政治腐败
    B. 理想的失落
    C. 对屈原的怀念
    D. 对国家的忠诚

  3. 诗歌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怎样的情感?
    A. 珍惜
    B. 忽视
    C. 讽刺
    D. 理解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失望。
  • 《春望》:杜甫的诗作,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与对国家的忧虑。

诗词对比: 可对比白居易的《读史五首》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白居易更侧重于个人命运的沉浮,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的整体状况和民生困苦。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